2021-04-中外教育史
授课教师:孙碧 华南师范⼤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 sunbi@m.scnu.edu.cn
课程性质:教育科学学院⼩学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基础课;
开课时间:春季学期
课程⽬标:(1)知识层⾯的⽬标是:从全球⽂明史的视⾓掌握世界教育发展演进的宏观脉络,以及中外历史中重要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2)⽅法层⾯的⽬标是:体验历史研究和思维⽅法的独特价值与魅⼒,学会从历史视⾓分析和理解教育问题;(3)情感与态度层⾯的⽬标是:从教育与⽂明演进、观念变迁、技术进步和社会政治交织互动的视⾓中理解教育发展,提⾼学⽣的⼈⽂视野和素养,理解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投⾝教育事业的热情。
教师办公室时间(officehour):每周五下午2:30-4:30,教师办公室(邮件预约)
学习⽅式:(1)学⽣课前阅读;(2)教师课堂讲授和师⽣互动;(3)课下扩展阅读;(4)完成课程作业。
评价⽅式:出勤和课堂讨论贡献(10%);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50%)
基本教材:黄明喜主编:《中外教育简史》,⾼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
扩展教材:
1、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版)
2、李弘琪:《学以为⼰—中国传统教育》,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021-2-《学记》研读
《学记》是我国先秦儒家所总结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文献,在国内外有着深远影响。《学记》共1229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适切生动,系统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意义、基本价值,教育教学制度、原则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生生关系等问题。《<学记>研读》是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本课程秉持解读经典、融汇古今、弘扬文化、增益智慧、促进发展的宗旨,基于当代多学科视野,通过诵读释义、文献研究、赏析批判、质疑辩难、观照现实、比较借鉴、联想迁移、开放拓展等教学形式,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分组交流、自由展示等混合教学方式中,开展专题研究性教学活动。具体而言,本课程实行项目驱动式小组整体化研讨专题教学模式,以完成专题内提前竞标选定的前置性研习项目为小组基本研究目标,以个人自主研读、小组分工合作、组内组际分享交流相结合为基本教学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协调安排展开专题教学活动。
2021-01-教育原理
幼儿园见习坊
一、教育见习的目的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它与教育理论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学科教学法课程共同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教育见习是对培养计划的执行。
通过幼儿园教育见习,学生与优秀教师交流,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同时,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幼儿园保教工作内容、方法及其规律;学生体验自己对幼儿及其教育事业的情感,检验自己的态度、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教育见习的任务
1.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以及幼儿园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
2.向优秀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好经验,认真做好记录;
3.熟悉见习班级活动安排,切实了解幼儿及其一日生活,对幼儿和教师的日常保教活动进行观摩与记录;
4.主动与教师、幼儿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幼儿及其活动;
5.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教育教学观摩活动、家园活动和节庆活动;
6.结合课程学习要求,进行相关的调查与分析,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三、教育见习的要求
⒈服从指导教师的组织与安排,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
⒉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⒊执行幼儿园的作息制度,见习期间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⒋见习期间原则上不能缺席,遇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须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⒌爱护和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安全,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幼儿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现代教育学
(一)课程学科背景与主要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课程,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师范教育课程奠定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内涵、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教育目的论、教师与学生论、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制度论、德育与班级管理等。
(二)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本课程属本校师范生师范教育公共必修课,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育和发展学生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师范性、体现教师教育特点,所有师范生必须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育学课程是实现该任务的重要凭借。
(三)课程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运用教育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发展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为教育实习和教育实践提供教育理论准备;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今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