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24-25下学期)
课程的学科背景: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继《电路分析基础》之后,集中研究确定信号经过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学习专业课程,打好理论方面的基础。
开设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信号分析方面应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变换理论,包括:连续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连续信号的傅立叶变换,连续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离散信号的Z变换等;在系统分析方面,应掌握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包括:连续系统微积分方程的建立,离散系统差分方程的建立及转移函数的计算;能运用卷积积分、卷积和等方法求解系统;会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决及对系统进行模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掌握科学的系统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掌握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主要内容:《信号与系统》主要内容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应用。课程主要以“信号与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线性时不变系统,从时域和变换域两个维度展开了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
课程特色:
(1)课程协同,突出基础
提出了“信号处理”课程体系下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的思路,旨在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及我校电子、通信本科专业实际,围绕“信号处理课程群”(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号系统与处理实验I》、《信号系统与处理实验II》、《数字图像处理》等5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建设,开展《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希望突破单一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强化各相关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统一协同各课程内容,突出《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础作用和基础内容,以达到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
(2)注重理论,强化实践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上,根据课程群课程协同设计的要求,在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安排、配套实验的设计等方面协同考虑,采用了新选课程教材;新建实验室;新编实验讲义;新编课程教案等一系列举措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以理论实践并重、基础与应用并举为原则,让团队主要教师既能承担理论课,也能熟悉实验课;既能讲授理论知识、也能讲授应用实例。以此保障课程教学“理论实践并举”措施的落实。
(3)线上线下,多维并举
在教学形式方面,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与辅导方式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新兴的线上信息交流平台(如砺儒云平台、慕课、腾讯课堂、QQ平台、微信平台等),有效地促进了课程信息的有效传播及师生良好的沟通交流。同时,在传统线下教学方式中,也进一步采用“专题讲座”、“校友座谈”、“考研辅导”、“竞赛指导”、“展会参观”等拓宽拓深教学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能力。
思政教育:
1、在课程理论教授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我们应该尊重科学,用科学的求真精神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更应身负使命担当,为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贡献力量。树立自强不息,科技立国的爱国情操。
2、在课程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理想冲激函数序列的取样过程分析中,取样脉冲的理想化处理有助于分析给出结论。如此的处理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应用中,让学生们理解利用简化的理想模型分析现实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的方法,这种“化繁为简”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之一。
3、在课程工程应用实践中导入思政元素;例如,在信号取样定理导出时,从频域角度可以直观地得到信号采样不混叠的条件,由此进一步理解频域分析对于信号分析的重要,同时启发学生突破“盲人摸象”的思维定势,培养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4、在介绍课程相关的IT行业最新技术进展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科研工作及其魅力,达到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目的,同时培养同学们自信自强,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5、在授课过程中贯彻实事求是,态度严谨的态度。
教学与考核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别占50%和50%。其中,平时成绩包
括平时考察30%(综合上课考勤、平时作业和网上讨论等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和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计算得出总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