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历史文化学院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于2005年成立。老一代学者杜国庠、罗香林、罗倬汉、关履权、关文发、李凭等教授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历史学科形成了厚重的学术传统。

       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出土文献和上古史研究所、社会时间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中国周边国家研究所、西方史学史研究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以及美国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二十四史研究中心、华南地区宗教研究中心、华南地区史志研究中心、冷战研究中心四个校级科研平台。拥有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两个校级学科创新平台。设有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广东省地方志干部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历史学专用资料室,并拥有藏品珍贵、功能齐全的文博室。

       学院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历史学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论(历史学)和教育硕士(历史学)教师教育类硕士授权点2个,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历史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教授21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7人、具有国(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人数21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校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一批;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中组部“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6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如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四大学、里昂第三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杨伯翰大学、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

        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院风学风。近5年(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7项,有7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学院每年招收历史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约200人、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约100人。本学科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而严密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近两年,学院有多个本科生课题获批为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金奖和银奖各1项以及优秀创业素质奖等奖项。2013年,学院本科生在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近几年来,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宗教学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100余篇,科研能力较为突出,入选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

    自2002年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首次公布以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位居全校第一。学院培养的各级各类毕业生大都成为高等和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的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