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

        本课程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及作用效应。从整体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成因、发生、发展、演替和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规律,了解不同等级自然综合体的成因、特征及演化趋势,掌握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分等原理和研究方法。学习并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掌握自然综合体开发利用的基本原理,重点了解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强调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促进自然环境资源永续利用。

教师: 张争胜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中国的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全面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教师: 张正栋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

1.课程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除了讲述相关的理论、方法、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中还通过结合1-2个典型的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探索基于互联网新模式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设计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线上拓展阅读、配套作业与实验的教学形式。

       实验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GIS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验证实验;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题,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课题实践,课题选题采用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  

       本课程理论部分共包括8个章节: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绪论、第二章: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第三章: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第四章:地理信息表达与地图制图、第五章:地理信息空间查询与分析基础、第六章:地理信息空间统计与分析基础、第七章:地理信息工程设计与开发、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典型案例剖析。

2.课程主要知识点:
       涉及知识点主要有:GIS项目数据设计与采集、数据字典的编写;GIS空间分析(包括区域缓冲分析、最优路径分析、空间叠加分析和数字地面模型分析);GIS产品输出(包括基于3D的产品输出、图形输出及统计输出);空间数据库与统计分析基础;简单的GIS二次开发。
3.授课对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环4个专业的学生,每年学生人数约为300人左右。

4.主讲教师:

       本课程由三名主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其中理论课程由李卫红教授、孙彩歌博士后承担,软件及应用实践课由舒娱琴教授承担。


地图学基础

地图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以地图反映与揭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的科学,具有多学科集成、技术与艺术结合、理论与技术并重等特点,是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地图学的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现代地图学的最新发展,为学习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地图学基础。

教师: 赵耀龙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刘云刚,陈虹,买欣: 刘云刚, 买欣, 陈虹

生活圈规划与城乡治理

社会是流动的,资源却是分割的。流动的人和属地性的资源之间会产生矛盾,因此需要很多跨界的治理。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领域化、去领域化、再领域化的过程,会形成空间重构,对待这些分割边界、空间重构的治理现象,可以从生活圈规划的角度来探讨。过去明清时期有里甲制,以空间区隔的方法进行社会治理,后来演变成保甲制,使得社会流动性与资源属地性之间形成一个匹配。后面过渡到了单位制,也是同样的思路,把社会分成乡村和城市,分别用“单位”和“公社”来治理,控制人口流动性,成为一个定居的和谐社会。1998年之后开始实施社区制,但是社区没有起到资源分配的作用,人们没有对社区形成归属感,在基层几乎都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实施着资源的分配。

如何去重塑有秩序的生活空间,以及建立空间的情感归属,建立一个合理的空间单元,这是目前思考城乡村社规划的出发点。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生活圈和生活空间的理念,强调当下迫切需要做的是基于生活圈规划重建基层城乡社会的空间秩序。本课程将会通过理论和案例讲解、实地考察和实践、规划作业等方式,带领大家理解生活空间、生活圈、生活圈规划、城乡治理等基本概念及其在研究和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大家提升研究的能力。

教师: 刘云刚

区域研究方法

1. 目的: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本课程旨在阐释区域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视角,掌握区域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授课形式:seminar 

 3. 考核方式:课堂面试,作业报告。 

 4. 时间:10 周,每周 4 学时,每周二上午上课。


教师: 刘云刚

测量学基础

       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表面上各种物体的几何形状及其空间位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仅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对于一些非测绘工程专业,如建筑工程、城乡规划、地理科学、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等,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是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并通过砺儒云课堂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进行该课程的日常管理。

教师: 宋涛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地理学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自然地理专业、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遥感基本概念及遥感技术系统、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处理、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包括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遥感专题信息的分析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其中,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处理、遥感数据的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以实验为主;遥感专题信息的分析与应用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采取课堂分组讨论形式进行。

教师: 梅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