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地理生态:探秘之旅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滨海或海湾湾区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野外湾区地理生态环境的考察与深度体验,运用理论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地理要素的基本认知与理解,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与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谐共生、平衡相处关系的科学认识,同时借助考察锻炼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与生存能力。重点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和珠江口湾区的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以及经济开发知识的学习,掌握湾区地理与湾区经济的基本关系。在课程的实践层面,结合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湾区内较为典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以及海岛等自然地理的科学考察,深度体验和理解珠江口湾区实现生态文明的生态资源本底,同时科学理解和分析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本课程预计安排32学时,理论授课10学时,野外考察技能培训与在线学习10学时,野外考察12学时,课程的考核以平时考勤和参加野外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结合进行,不参加课程的野外考察不能获得学分。
GIS理论与方法
1.课程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除了讲述相关的理论、方法、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中还通过结合1-2个典型的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探索基于互联网+ 新模式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设计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线上拓展阅读、配套作业与实验的教学形式。
本课程理论部分共包括8个章节: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绪论、第二章: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第三章: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第四章:地理信息表达与地图制图、第五章:地理信息空间查询与分析基础、第六章:地理信息空间统计与分析基础、第七章:地理信息工程设计与开发、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典型案例剖析。
实验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GIS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验证实验;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题,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课题实践,课题选题采用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
2.课程主要知识点:
涉及知识点主要有:GIS项目数据设计与采集、数据字典的编写;GIS空间分析(包括区域缓冲分析、最优路径分析、空间叠加分析和数字地面模型分析);GIS产品输出(包括基于3D的产品输出、图形输出及统计输出);空间数据库与统计分析基础;简单的GIS二次开发。3.授课对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环4个专业的学生,每年学生人数约为300人左右。
4.主讲教师:
本课程由三名主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其中理论课程由李卫红教授、孙彩歌博士后承担,软件及应用实践课由舒娱琴教授承担。
WebGIS概论
WebGIS是计算机网络与GIS的集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WebGIS的原理、体系结构、协议及其主要开发技术等重点内容,具备建立网站、操作WebGIS软件的基本功和掌握GIS的Web端发展趋势的专业素养。基于ArcGIS平台,全面系统讲授Web GIS原理、技术和应用,包括服务器端的要素服务、动态地图服务、栅格瓦块和矢量地图瓦块地图服务、地理处理服务、流服务、三维场景服务、影像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浏览器端的应用模板、Web应用构建器,云GIS。本课程理论和技术兼备、体系完整、新颖前沿、易学易用,提供配套实验数据和详细操作步骤,非常适合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学习。
数字摄影测量学
摄影测量学始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 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3个阶段。
在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教授的领导下,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自1956年成立就创办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开设了“航空摄影测量学”课程,王之卓院士主编了《航空摄影测量学》教程并多次为学生主讲该门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顺应摄影测量学科的发展,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将“航空摄影测量学”课程分解 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门专业课。出版了《摄影测量基础》、《解析摄影测量学》和《数字摄影测量学》系列规划教材,从大学本科三年级起分三个学期180学时讲授。
根据当今摄影测量学发展现状,结合的学院学生的相关课程学习情况,将《数字摄影测量与制图》课程改为《摄影测量学概论》来讲授。主要讲授模拟、解析、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所涵盖的摄影测量基本理论、算法简介、主要作业方法以及摄影测量学科的发展动态。由“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两部分构成。
摄影测量基础部分:摄影测量基本知识、单片解析、双像解析、空 三角测量、立体测图;
数字摄影测量部分:数字摄影测量基本知识、数字影像匹配、数字微 分纠正、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测图;
GIS应用开发
本课程面向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基于ArcGIS Engine 10,主要讲授组件式GIS二次开发的基本原理以及ArcGIS Engine常用组件库的使用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本课程使用C#.NET语言,内容包括AE编程基础、地图数据的加载与显示、地理数据库、地图符号、地图查询、地图渲染、地图编辑、地图分析、地图的整饰和输出等。本课程以实践为主,强调实战性,结合课堂讲义、案例和相关辅助资料,培养学生的GIS编程能力。此外,本课程也为地理科学、测绘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参考。
地球概论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地球概论》以后,地理专业还有一系列其他地理学方面的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行星地球的一般规律,并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的本质联系,为后续相关课程提供关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提供同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与地球运动(主要是自转和公转)有关的天文知识及其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由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所在,因此,作为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师地理师范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也是《地球概论》课程的重要作用之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掌握地面上点的位置以及天球上天体位置的描述方法;(2)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了解天体的类型、天体系统及天体的起源和演化;(3)掌握地球的运动特性和物理特性,以及地球同太阳、月球等天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其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作用;(4)掌握一些简易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
地质学与地貌学
广义的地质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但目前仅局限于地球的表层部分,即岩石圈。具体地说,地质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地壳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各种构造变动和发展规律; 地壳历史及生物演化规律等。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科学,具体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成因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地质作用是链接地质和地貌的纽带,地质学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驱动机制,地貌学属于地理学范畴。
人类的生存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地球表面的生态地质环境,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离开了地质环境就无法完整地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因此,地质地貌学研究和认识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能够有效介入到水圈、土壤、减少贫困、城市化、废物处理、能源、矿产、减灾和教育等发展方面。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论研究的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层次,理解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概括地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及动态; 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 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 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最突出的包括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保护区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必修课,也是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选修课。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中尺度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规划管理的学科。其特色是研究在多种空间尺度下的各种生态过程、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在 景观演化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为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一系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支撑。通过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更好地从景观层次了解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范畴,更好地为我国景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城乡规划实践的核心组成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并掌握关于城市空间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观念,构建其分析并解决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