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天空引擎
课程介绍:《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天空引擎》
课程依托的学科背景: 本课程依托航空航天工程、经济学、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背景,融合前沿科技与产业经济视角:
l 航空航天工程:聚焦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的技术原理与应用。
l 经济学:分析低空经济的产业链结构、市场潜力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l 城市规划:探讨低空经济如何重塑智慧城市与交通体系。
l 公共管理:解读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政策、法规框架及区域实践。 课程结合中国低空经济“元年”(2024年)的最新进展,融入跨学科案例,适合无专业背景的学生选修。
开设目的和意义: 低空经济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本课程旨在:
l 普及前沿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低空经济的概念、技术基础及应用场景,拓宽科技与经济视野。
l 服务国家战略:响应“新质生产力”号召,培养学生对低空经济的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l 激发跨学科思维: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设计,鼓励学生从技术、经济、政策等多角度思考低空经济的发展。
l 助力职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接触航空科技、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机会,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通过通识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把握低空经济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潜力。
主要内容: 课程共33课时(11周,每周3课时),分为五个模块,系统介绍低空经济的方方面面:
l 低空经济的概念与背景(6课时):定义低空经济,回顾全球与中国发展历程,分析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
l 核心技术与产业链(9课时):讲解无人机、eVTOL、低空智联网等技术,剖析低空经济产业链结构及中国企业角色(如大疆、亿航)。
l 应用场景(6课时):探讨低空经济在低空旅游、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实践,结合深圳、广州等案例。
l 政策、法规与挑战(6课时):分析中国空域管理政策、安全风险与伦理问题,探讨发展瓶颈。
l 未来趋势与实践(6课时):展望低空经济的智能化、无人化前景,学生分组设计应用场景或商业计划。
课程特色与思政教育
课程特色
l 前沿性:紧扣2024-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最新动态,融入eVTOL首飞、无人机物流等热点案例。
l 跨学科融合:结合航空科技、经济学、城市规划,适合各专业学生,拓宽知识边界。
l 实践导向: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期末项目(如设计校园无人机配送系统),激发创新思维。
l 互动性: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组织课堂辩论与头脑风暴,提升参与感。
l 中国视角:突出中国政策、区域实践(如深圳《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及本土企业,增强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l 科技报国:通过低空经济的中国成就(如亿航EH216-S获全球首张eVTOL生产许可证),激发学生对科技自立自强的认同。
l 社会责任:分析低空经济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公共安全观念。
l 绿色发展:强调低空经济的电动化、智能化特征,呼应“双碳”目标,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l 创新精神:通过项目设计,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
l 讲授(50%):通过PPT、视频(e.g., eVTOL试飞)和案例讲解核心概念与技术。
l 案例分析(20%):剖析深圳无人机航线、汕头低空旅游等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理论。
l 小组讨论(20%):围绕“低空经济是机遇还是泡沫?”等话题开展辩论与头脑风暴。
l 实践项目(10%):学生分组设计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提交报告并展示。
l 客座讲座:邀请无人机企业代表或民航专家分享前沿经验。
考核方式
l 出勤与课堂参与(20%):基于课堂讨论、问答表现。
l 作业(30%):每周提交小作业,如案例分析、政策感想(300-500字)。
l 期中报告(20%):撰写低空经济某一主题的调研报告(800-1000字)。
期末项目(30%):小组提交低空经济场景设计或商业计划(1000字)并进行展示。 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创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