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1980年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与学校电教科合并为学校电教中心。1983年学校成立电化教育系,2002年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前,学院设立教育技术学系、新闻传播系、摄影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2003年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007年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 2011年评为省级重点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首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学研究流动站,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1989年以来,本学科专业连续七届获得八项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两项,这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是唯一的。学院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交流中心。传播学专业创办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批传播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国家级信息传播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设立新闻学专业,2013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摄影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我省第一个摄影专业,建有华南影像信息技术培训中心。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67人,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拥有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人,2001-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2006-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3人、珠江学者1人。

学院拥有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全国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信息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突出“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体教职员工以“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为指导,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设计思维(2024下)

課程類別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设计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就是创新。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课程对于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充满创意的理念和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師: 张倩苇

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教育技术学2024级

課程類別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学科背景

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非师)的核心必修课,是专业课的编程入门课程。作为现代编程语言家族中的新贵,Python具有简朴、优雅、开源、跨平台、高粘性和扩展性强等特点,是解决当代社会中复杂信息系统问题的首选语言。Python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完美诠释,非常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用作教学语言。近年来,Python受到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已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今后专业课学习夯实理论和技术基础,而且为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

二、开设目的和意义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体现“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融合;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程序设计语言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Python编程思想、语言基础、语法结构;通过大量的案例、实验和案例实训,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程序、分析程序和独立编写程序的能力;通过Python过程化、模块化和面向对象编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级语言的编程思想和技术,为其将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复杂信息系统问题提供支撑,并提高其程序设计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也使得学生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和软件研发工作,为其就业奠定基础。

三、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涵盖了语言基础、开发工具、过程化—模块化—面向对象编程、数据分析与可视化、GUI编程、网络爬虫等内容,中心内容是组合数据类型、面向对象、常用扩展库、数据分析和网络爬虫等。重点是通过不同主题教学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解问题、抽象建模、设计与实现算法、调试与运行程序等,掌握计算思维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树立科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程特色

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关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升;围绕组合数据类型、面向对象和扩展库三大核心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编程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计算思维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

五、思政教育

本课程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政教育:

(1)通过理解Python程序设计的思想,培养学生用多模态编程思维方式进行计算机编程;(2)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坚强的毅力和耐心、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3)精心设计系列案例,融入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以讲授、讨论、协作、展示、建模和实验等为手段,注重计算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即“平时表现+作业评价”和“期末闭卷考试”,分别占40%60%的比例,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测验、汇报、实验、作业和出勤等,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教師: 王咸伟

教育应用Web程序设计教技2022

課程類別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学科背景

  Web(World Wide Web)即全球广域网,也称为万维网,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HTTP的、全球性的、动态交互的、跨平台的分布式图形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一种网络服务,为浏览者在Internet上查找和浏览信息提供了图形化的、易于访问的直观界面,其中的文档及超级链接将Internet上的信息节点组织成一个互为关联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从而实现基于超链接的网络应用。

  目前几乎所有教育应用都是基于Web的,一些教育理念、内容和资源大多需要通过Web传播给其他人,因此教育应用Web程序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非师)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不仅为今后专业课学习夯实理论与技术基础,而且为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促使学习向高阶迈进,并为就业奠定专业技术基础。

二、开设目的和意义

  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体现“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融合;通过Web前端程序设计、JSP动态网页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Web编程的思想和技术,为其将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面向教育应用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问题提供支撑,并提高其程序设计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也使得学生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和软件研发工作,为其就业打下基础。

三、主要内容

  教育应用Web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内容有Web前端开发技术,包括HTML5、CSS、JavaScript、jQuery、Ajax、Bootstrap等程序设计,还有Web后端开发技术,包括基于JSP、Servlet、JavaBean、JDBC、数据库应用、实用组件、表达式语言与标签等程序设计,Java EE基础以及综合应用的课程设计。

四、课程特色

  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Web基础知识、Web前端技术和后端技术三大核心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软件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计算思维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

五、思政教育

  本课程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政教育:

   (1)通过理解Web网页程序设计的思想,重点关注JSP动态网页程序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Web前端和后端技术进行Web编程;(2)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编程的坚强毅力和耐心、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3)精心设计系列案例,融入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 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以讲授、、观摩、讨论、协作、展示和实验等为手段,注重Web技术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Web技术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和教育应用的能力。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即“平时表现+作业评价”和“期末软件作品+软件设计报告”,分别占30%和70%的比例,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测验、汇报、实验、作业和出勤等,期末考核包括软件作品开发与设计报告撰写。


教師: 王咸伟

《机器学习与算法》教育技术22级(非师)

課程類別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学科背景:

      《机器学习与算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非师)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它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计算机自主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组已有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性能,使机器具有一定的智能。它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与基石,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该课程不仅为今后专业课学习夯实理论与技术基础,而且为深度数据挖掘分析、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工具,促使学习向高阶发展,并为升学与就业奠定专业技术基础。

二、开设目的和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成为关键核心和支撑技术,是各类应用共同需要的的技术基础。其应用范围涵盖了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诸多领域。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机器学习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机器学习已经成为了本科生的必要选项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理论、技术与发展现状和趋势,初步掌握机器学习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方法与技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拓展学习的思维方法,培养机器学习分析和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更好的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项非常有前途和挑战性的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领域、学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世界,为相关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得学生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工作,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创造力,为其升学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机器学习与算法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涵盖了机器学习简介、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与选择方法、数据预处理、K-Means算法、KNN算法与应用、线性回归算法与应用、逻辑回归算法与应用、决策树算法与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与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AdaBoost算法、集成学习、深度学习简介。重点是通过不同机器学习主题教学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选择算法、实现算法,通过调试与运行算法,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局限性。

四、课程特色: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理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时代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将从科技强国战略、科技应用方向和敬业精神方面开展,全方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思考方法、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课程将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机器学习与算法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围绕机器学习的原理、模型与算法三大核心内容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机器学习这门学科的各类问题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编程基础,熟悉MathlabPythonC\C++编程语言。

五、思政教育:

      课程还精心选择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案例,融入思政思想,渗透人文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以讲授、讨论、协作、展示、建模和实验等为手段,注重计算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六、教学与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即“平时表现+作业评价”和“机器学习期末软件作品+软件设计报告”,分别占30%70%的比例。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测验、汇报、实验、作业和出勤等,期末考核包括项目作品开发与设计报告撰写。

教師: 王咸伟

数字素养提升

課程類別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師: 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