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1980年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与学校电教科合并为学校电教中心。1983年学校成立电化教育系,2002年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前,学院设立教育技术学系、新闻传播系、摄影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2003年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007年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 2011年评为省级重点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首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学研究流动站,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1989年以来,本学科专业连续七届获得八项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两项,这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是唯一的。学院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交流中心。传播学专业创办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批传播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国家级信息传播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设立新闻学专业,2013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摄影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我省第一个摄影专业,建有华南影像信息技术培训中心。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67人,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拥有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人,2001-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2006-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3人、珠江学者1人。

学院拥有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全国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信息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突出“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体教职员工以“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为指导,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与技巧。

教师: 张新华

教育传播学2018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教育传播学不仅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更是将理论运用实践的桥梁。

学习科学与技术(2018)

这是一门专门为教师和希望成为教师的人开设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的官名(正式名称)是:《学习科学与技术》(公共选修课),

打心底里说,这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除非他/她想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痛苦异常。

《技术派教师养成记》(2018)试图帮助每一位师范生成为一个能适应和胜任技术无处不在的学校教学工作。

让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把自己修炼成为【技术派教师】(Tech-Savvy Teacher)。

远程教育应用(2017级)

      本课程为本科学习阶段远程教育领域唯一一门必修课,是学生了解远程教育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入门课程,因此课程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与原来所学教育技术学课程相比是全新的内容,需要在教师课堂讲授引导下逐步建立起对远程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课程采用混合学习和真实问题解决中的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线下教学主要是课堂专题讲授、主题研讨、学术分享和实践观摩,线上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在线活动及练习反馈。通过对远程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学会运用远程教育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现学习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理论和方法的知识建构。

教师: 穆肃

社会性网络教育应用(2020)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技术学专业(18/19,T3)选修课。 共计36学时,每周3学时。

教师: 焦建利

设计思维(2019上)

“设计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设计就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本课程对于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充满创意的理念和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你将了解设计思维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通过设计思维方法训练,转变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学会将设计思维的原理、工具和方法运用于实际,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设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案例和相关问题,设计出充满创意的理念和作品。

课程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多学科交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 张倩苇

教育传播学2019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教育传播学不仅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更是将理论运用实践的桥梁。

Python程序设计

       Python程序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选修课。作为一种现代编程语言,Python具有语法简单、易学、免费、开源、跨平台、扩展性强等诸多特点,且拥有众多功能强大的应用扩展库,是众多主流领域应用开发的首选语言。同时,Python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完美诠释、对各类开源硬件和数据分析的全面支持,使之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用作教学语言,以及做些轻量级的实验及原型开发等工作。因此,Python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随着计算思维和大数据概念的普及,Python程序设计在高校、职校和中小学的教学开始全面展开。目前,Python已被采纳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编程语言。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理解Python的特点及其重点性;掌握Python编程工具、基础知识、常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科学计算和可视化、Python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等。通过项目学习和实践,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升数字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就业与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 王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