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是物理学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电路设计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按照先模拟数字的顺序展开。模拟部分通过各种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来阐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数字部分从基本的逻辑代数和逻辑门出发,阐述数字电路的基本性能和特点,着重于MSI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内容特点让学生适当参与讨论,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得分,综合计算得出总评成绩。

《电子技术基础》突出了集成技术和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删除了器件内部电路的分析和繁琐的数学推导,强调器件参数、外特性的应用、基本电路的分析及独特的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实验调整。


教师: 杨志勇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

一门面向师范生的特色课程,既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也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之中。

教师: 许桂清

热物理

热学是一门基础必修课。介绍了平衡态、热平衡定律、温度、物态方程及三种系数、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及其内能,温度的微观本质,麦克斯韦速率、速度分布及三种速率公式的定义及推导,外力场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等温气压公式、能量均分定理、热容,三种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和输运系数表达式的推导和意义,热力学过程、准静态过程、循环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理想气体过程中热量、内能、功、循环效率的计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及其等效性的证明、实质,熵的定义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增加原理,简单过程的熵变,卡诺定理及其意义,物质的五种物态,固体,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相变,相图 克拉伯龙方程等(热.统)基础知识。

教    材:秦允豪编,《普通物理学教程:热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参考书目:1.李椿等编,《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黄淑清等编,《热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年)

3.赵凯华等编,《新概念教程: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教师: 徐小志

热物理

二、教学内容

热学是研究有关物质的热运动以及与热相联系的各种规律的科学,是普通物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课程的教学以热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典型现象和应用为主线,涉及与热相关的基本定律的推导和分析以及概念、现象和规律的讨论,同时注重知识的适度扩展和深化,特别是基本规律在当代科学前沿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指导。《热学》这门课是四年制本科物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平衡态与状态方程、分子动理论、热平衡态的统计分布规律、能量均分定理、近平衡态中的输运现象、热力学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单元系的复相平衡及相变等,共分为六章。目前,本课程总学时已由原来的57学时压缩为38学时,其中讲授30学时,习题课8学时。第一章导论简单介绍了本课程的内容构架和后面章节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和第三章介绍热学微观描述方法中的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理论;第四和第五章讲解宏观热力学中的三大定律,并介绍了热学规律在生产技术中应用,如内燃机、燃料电池、冰箱与制冷机、热泵型空调、超速离心技术、多孔及多屏绝热技术、温差发电及致冷等;最后一章为物态和相变。

二、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热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物质热运动形态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切实掌握基本内容并初步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热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为大学阶段其它课程(如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等)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得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学会一些科学方法。

教师: 杨谋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17级2班

探索微观个体行为与宏观群体性质之间的神奇联系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统)是物理学专业核心课(四大力学)中既贴近日常生活经验又具有很强抽象性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如何对具有巨大个体数量(原子/分子/大颗粒...)的系统进行研究,是一门在微观机制(个体行为)和宏观现象(群体表现)之间建立桥梁的学科。该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及逻辑思想不仅可以用于研究真实粒子构成的系统,对于解决满足统计规律的大数系统问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课程主要介绍用于系统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热运动相关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单个粒子的热运动看起来充满杂乱无章的随机性,在外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大量微粒互相影响的结果却表象现出确定的宏观规律。研究热运动的规律性以及热运动对物质宏观性质影响的理论统称为热学理论。按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其中,热力学是热学的宏观理论,统计物理是热学的微观理论。

教师: 张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