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物理化学》(环境工程专业)
物理化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在已学过一些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增强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与应用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化学热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时的能量转换关系、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影响。研究这类问题可为设计新反应、寻找新的反应路线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化学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以及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这类问题可为如何有效控制化学反应、抑制副反应发生,使反应按照所需要的方向和适当的速率进行提供理论上的帮助。电化学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所遵守的规律;胶体与界面化学主要研究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物理化学基础理论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密切相关。例如,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对环境污染物修复与治理的化学过程的研究,例如对于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无论哪种形式的烟气脱硫,其脱硫机理和过程都会涉及物理化学中的液态混合物和溶液的相平衡 、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平衡、双组分系统的液液平衡等问题 ;湿法烟气脱硫中设备的腐蚀也和物理化学中的电池电动势及极化原理密切相关 。此外,备受关注的环境污染物的电化学修复、光电化学与光催化降解;电絮凝方法与电渗析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环境治理中的光氧化和光催化技术等都隐含着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也隐含这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学习物理化学,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其在学科研究与应用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将采用线下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下采用讲授与课堂互动,作业等教学环节,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应用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线上则通过不同课程资源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达到教学、管理、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律能力。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学们的课堂活动、章节测试、问题讨论等将以一定权重计入课程考核成绩中。
本课程总学时数:72学时。
教师: 何广平, 孙艳辉
物理化学实验(2018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独立必修课程,课程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要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应用物理化学原理,通过使用仪器或由若干仪器组合成的测量系统对系统的某一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定,进而达到研究化学问题的目的。课程也为专业后续实验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利用物理和化学领域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实验技术和手段,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课程的开设,体现理论与实验的辨证关系,是培养化学专业与近化学类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课程涵盖基本技术训练、基础实验和应用型实验,学生独立完成6个实验,包括涉及电学、温度、压力与光学内容的基本技术实验,涉及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等分支内容与方法的原理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并体现专业特点。
由于物化实验涉及多种仪器、装置、构造原理等,仅通过教材,学生难以进行课前预习,极大的影响了实验前的预习效果。而教师通常课前仅针对开设的实验,具体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与应用,学生虽能在课堂完成实验,但更多的是被动学习,缺乏探究、思辨、互动与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也难以在课堂上拓展教学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作为实验课程的评价环节,仅通过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缺乏过程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课程将结合砺儒云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模式,以弥补实验预习的不足以及课程评价的单一化,并通过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达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课程学时 36
任课教师:何广平 孙艳辉 蔡跃鹏 肖信
化学学科教育学选论(2018级)
《化学学科教育学选论》属于化学(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涵盖化学学科本质、化学核心素养、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研究 等7个模块的内容,旨在拓展化学师范生对化学学科教育学领域的认识,强调课程思政的渗透,尤其重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能力等。
材料-物理化学
-
这学期我们将采用SPOC混合学习模式开展教学。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作为“后MOOC时代”一种典型课程范例,其小众化、限制性、集约化等特点,使其可与传统课堂相融,实现网络线上与传统教学线下相结合。“砺儒云课堂”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
学习中我们将线下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即在线下采用讲授与课堂互动,作业等教学环节,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线上则通过不同课程资源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达到教学、管理、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
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本理论课程为48学时,属少学时课程。重点介绍饱和烃、不饱和烃、环烃、卤代烃、醇、酚、醚、旋光异构、醛、酮、羧酸及衍生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及合成,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中的有机化学等。
《物理化学实验上》2017级化教专业
本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内容,综合了物理化学学科各专业方向的基本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其它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实验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本书给出的原理、方法与技术等也具有普遍意义。本书分为绪论、基本实验技术与仪器、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附录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涉及安全防护、数据处理、误差问题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在基本实验技术与仪器部分共设五个讲座,概括了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技术和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便于使用者掌握与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仪器。实验选题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其中基础实验涵盖了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分支的二十一个实验供使用者选用,综合设计性实验所编写的十四个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源于生产、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领域,力求反映物理化学新进展、新技术并与应用紧密结合,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应用性、综合性与可操作性。附录部分包括国际单位制、物理化学实验常用数据。
2016化学教育化工基础
课程简介
《化工基础》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技术课程,它以化工生产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化工类生产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和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工程性质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化工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工程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典型设备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工过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对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所认识,学到应用技术经济观点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以及分析和解决一般生产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单元反应基础、化学工程工艺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基础部分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混合物分离。
化工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计算(包括选型)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化学工程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参考书
[1] 北京大学化学系主编,《化学工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2] 武汉大学主编,《化学工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王定锦主编,《化学工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4] 吴迪胜、蒋家俊、皮耐安主编,《化工基础》(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5] 天津大学主编,《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
[6] 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编,《化工原理》(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仪器分析(17级化教)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和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物理化学(下)(2016级化学教育专业)
课程简介: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在已学过一些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中学化学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本学期《物理化学(下))》将学习化学动力学,电化学以及胶体与界面化学知识。化学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以及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这类问题可为如何有效控制化学反应、抑制副反应发生,使反应按照所需要的方向和适当的速率进行提供理论上的帮助。电化学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所遵守的规律;胶体与界面化学主要研究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物理化学课程与中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与考试要求中关于初中化学知识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资源保护 、铁的冶炼 、合金及其应用、溶液乳浊液 ”;高中化学知识中“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系统;催化剂、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反应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综合考量;活化分子与活化能;原电池、电解池、电镀等;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电解与极化作用”等课程内容与物理化学(下)内容相关,学好物理化学有助于从知识的本源去了解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应用,提升作为化学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课程采用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混合学习模式,学习中我们将线下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即在线下采用讲授与课堂互动,作业等教学环节,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线上则通过不同课程资源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达到教学、管理、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课堂活动、章节测试、问题讨论等将以一定权重计入课程考核成绩中。
本课程总学时数:54学时。
教师: 何广平, 孙艳辉 马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