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物理2017级材料化学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工艺、改性方法、成型工艺、实际应用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本课程主要是系统阐述高分子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以及相互联系,主要内容包括高分子链的结构、聚集态结构、分子的运动及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粘弹性、流变性、电性能、力学性能和溶液性质等。

教师: 石光

无机及基础化学实验在线开放课程(2019级)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对与化学有关的多个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无机化学实验(1无机化学实验(2两部分,分别在(1)和(2)学期开,每学期54学时,共108学时,3学分。通过该课程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从事化学实验和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无机化学实验(1分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纯化基本知识和化学原理与测量四个部分,约涉及11个实验。实验室安全知识;仪器认领,洗涤和干燥;试剂取用和溶液配制转化法制备硝酸钾离子交换法净化水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量;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碘化铅溶度积的测量等实验。本课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一个实验,实验前需撰写预习报告,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笔试,操作考试和平时考查综合评定而得。

 “无机化学实验(2” 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无机物的合成;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分离;物质的分离和不同类型的开放实验,涉及约12个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般化合物的制备、分离、鉴定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化学手册、工具书及有关文献资料,正确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获得结论的能力及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无机化学(上、下)在线开放课程(2019级)

"无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固体结构及其理论基础,并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简单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化学反应趋势和进行程度以及反应方向的正确判断,并能对溶液相中进行的反应进行各种物质浓度的计算。元素化学部分以s区、p区、d区、ds区和f区进行分区学习,了解各区元素的通性以及它们的特性,为更好地应用它们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除了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能力。

该课程分为上下两学期,上学期60学时,下学期45学时。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最终成绩由平时、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

2017材料化学专业---化工基础

课程简介

《化工基础》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技术课程,它以化工生产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化工类生产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和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工程性质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化工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工程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典型设备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工过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对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所认识,学到应用技术经济观点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以及分析和解决一般生产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单元反应基础、化学工程工艺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基础部分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混合物分离。

化工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计算(包括选型)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化学工程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参考书

[1] 北京大学化学系主编,《化学工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2] 武汉大学主编,《化学工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王定锦主编,《化学工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4] 吴迪胜、蒋家俊、皮耐安主编,《化工基础》(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5] 天津大学主编,《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

[6] 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编,《化工原理》(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教师: 常玉

2018级《物理化学》(环境工程专业)

       物理化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在已学过一些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增强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与应用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化学热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时的能量转换关系、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影响。研究这类问题可为设计新反应、寻找新的反应路线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化学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以及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这类问题可为如何有效控制化学反应、抑制副反应发生,使反应按照所需要的方向和适当的速率进行提供理论上的帮助。电化学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所遵守的规律;胶体与界面化学主要研究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物理化学基础理论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密切相关。例如,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对环境污染物修复与治理的化学过程的研究,例如对于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无论哪种形式的烟气脱硫,其脱硫机理和过程都会涉及物理化学中的液态混合物和溶液的相平衡 、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平衡、双组分系统的液液平衡等问题 ;湿法烟气脱硫中设备的腐蚀也和物理化学中的电池电动势及极化原理密切相关 。此外,备受关注的环境污染物的电化学修复、光电化学与光催化降解;电絮凝方法与电渗析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环境治理中的光氧化和光催化技术等都隐含着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也隐含这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学习物理化学,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其在学科研究与应用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将采用线下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下采用讲授与课堂互动,作业等教学环节,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应用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线上则通过不同课程资源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达到教学、管理、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律能力。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学们的课堂活动、章节测试、问题讨论等将以一定权重计入课程考核成绩中。

    本课程总学时数:72学时。

    教师: 何广平, 孙艳辉 

 

物理化学实验(2018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独立必修课程,课程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要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应用物理化学原理通过使用仪器或由若干仪器组合成测量系统对系统的某一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定进而达到研究化学问题的目的。课程也为专业后续实验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利用物理和化学领域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实验技术和手段,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课程的开设,体现理论与实验的辨证关系,是培养化学专业与近化学类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课程涵盖基本技术训练、基础实验和应用型实验,学生独立完成6个实验,包括涉及电学、温度、压力与光学内容的基本技术实验,涉及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等分支内容与方法的原理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并体现专业特点。

   由于物化实验涉及多种仪器、装置、构造原理仅通过教材,学生难以进行课前预习极大的影响了实验前的预习效果。而教师通常课前仅针对开设的实验,具体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与应用,学生虽能在课堂完成实验,但更多的是被动学习,缺乏探究、思辨、互动与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也难以在课堂上拓展教学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作为实验课程的评价环节,仅通过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缺乏过程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课程将结合砺儒云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模式以弥补实验预习的不足以及课程评价的单一化,并通过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达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课程学时  36

  任课教师:何广平 孙艳辉 蔡跃鹏   肖信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高分子科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改性,研究聚合反应和高分子化学反应原理,担负为高分子科学研究提供新生化合物、为国民经济提供新材料及合成方法的任务。基于此,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第3章 自由基聚合

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第5章 聚合方法

第6章 离子聚合      

第7章 配位聚合

第8章 开环聚合

第9章 聚合物的反应

教师: 马立军

化学学科教育学选论(2018级)

《化学学科教育学选论》属于化学(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涵盖化学学科本质、化学核心素养、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研究 等7个模块的内容,旨在拓展化学师范生对化学学科教育学领域的认识,强调课程思政的渗透,尤其重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能力等。


教师: 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