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规划与城乡治理
社会是流动的,资源却是分割的。流动的人和属地性的资源之间会产生矛盾,因此需要很多跨界的治理。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领域化、去领域化、再领域化的过程,会形成空间重构,对待这些分割边界、空间重构的治理现象,可以从生活圈规划的角度来探讨。过去明清时期有里甲制,以空间区隔的方法进行社会治理,后来演变成保甲制,使得社会流动性与资源属地性之间形成一个匹配。后面过渡到了单位制,也是同样的思路,把社会分成乡村和城市,分别用“单位”和“公社”来治理,控制人口流动性,成为一个定居的和谐社会。1998年之后开始实施社区制,但是社区没有起到资源分配的作用,人们没有对社区形成归属感,在基层几乎都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实施着资源的分配。
如何去重塑有秩序的生活空间,以及建立空间的情感归属,建立一个合理的空间单元,这是目前思考城乡村社规划的出发点。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生活圈和生活空间的理念,强调当下迫切需要做的是基于生活圈规划重建基层城乡社会的空间秩序。本课程将会通过理论和案例讲解、实地考察和实践、规划作业等方式,带领大家理解生活空间、生活圈、生活圈规划、城乡治理等基本概念及其在研究和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大家提升研究的能力。
生物与土壤地理学
湾区地理生态:探秘之旅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滨海或海湾湾区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野外湾区地理生态环境的考察与深度体验,运用理论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地理要素的基本认知与理解,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与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谐共生、平衡相处关系的科学认识,同时借助考察锻炼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与生存能力。重点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和珠江口湾区的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以及经济开发知识的学习,掌握湾区地理与湾区经济的基本关系。在课程的实践层面,结合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湾区内较为典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以及海岛等自然地理的科学考察,深度体验和理解珠江口湾区实现生态文明的生态资源本底,同时科学理解和分析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本课程预计安排32学时,理论授课10学时,野外考察技能培训与在线学习10学时,野外考察12学时,课程的考核以平时考勤和参加野外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结合进行,不参加课程的野外考察不能获得学分。
湾区地理生态:探秘之旅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滨海或海湾湾区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野外湾区地理生态环境的考察与深度体验,运用理论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地理要素的基本认知与理解,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与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谐共生、平衡相处关系的科学认识,同时借助考察锻炼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与生存能力。重点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和珠江口湾区的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以及经济开发知识的学习,掌握湾区地理与湾区经济的基本关系。在课程的实践层面,结合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湾区内较为典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以及海岛等自然地理的科学考察,深度体验和理解珠江口湾区实现生态文明的生态资源本底,同时科学理解和分析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本课程预计安排32学时,理论授课10学时,野外考察技能培训与在线学习10学时,野外考察12学时,课程的考核以平时考勤和参加野外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结合进行,不参加课程的野外考察不能获得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