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技术研究场 | 
| 
 1.1 教育技术研究场新视角  | 
| 
 
  | 
| 
 图8.1 教育技术研究场  | 
| 
 如上图所示,教育技术研究场由三大部分组成:三类主体、三类过程、四类制品。  | 
| 
 (1) 三类行为主体与三类技术过程  | 
| 
 表8.1 教育技术研究场三类主体、过程及其特点  | 
| 
 
  | 
| 
 (2) 四类制品 标的制品(Target artifact) 
  | 
| 
 
  | 
| 
 图8.2 标的制品  | 
| 
 F反馈制品(Feedback artifact ) 反馈制品指 技术系统从下游过程获取的反馈信息,用于评估改善本系统行为,包括: 
  | 
| 
 
  | 
| 
 图8.3 反馈制品  | 
| 
 R反身制品(Reflective artifact ) 反身制品是指行为主体在技术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具有改善主体品质的价值。但对学习者而言,其标的制品兼有反身制品属性。 
  | 
| 
 
  | 
| 
 图8.4 反身制品  | 
| 
 C境遇制品(Contextual artifact ) 境遇制品为各类行为主体在行使技术过程中,按需要性和可能性从工作环境中选取和利用的各种资源。 
  | 
| 
 
  | 
| 
 图8.5 境遇制品  | 
| 
 (3) 技术过程与制品  | 
| 
 表8.2 技术过程与制品  | 
  | 
| 
 (4) 技术资源  | 
| 
 
  | 
| 
 图8.6 集成资源环境  | 
| 
 1.2 Z-team 在几类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 ( Z-team: 指由祝智庭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 (1)在Ⅰ类教育技术方面研究 
  | 
| 
 
  | 
| 
 图8.7  | 
| 
 (2)在Ⅱ类教育技术方面研究 
  | 
                                       | 
| 
 图8.8 图8.9  | 
| 
 (3)在Ⅲ类教育技术方面研究 
  | 
| 
 1.2 学习环境与技术整合 (1) 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  | 
| 
 
  | 
| 
 图8.10 M. Hannafin, S. Land & K. Oliver (1999)  | 
| 
 (2) 学习环境设计3 维模式  | 
| 
 
  | 
| 
 图8.11 学习环境设计3 维模式  | 
| 
 (3) 信息化环境的 “给养” ( Affordance )  | 
| 
 
  | 
| 
 图8.12 信息化环境的“给养”  | 
| 
 (4) 技术整合的教学活动  | 
| 
 
  | 
| 
 图8.13 技术整合的教学活动  | 
| 
 (5) 教育信息技术 : 中国化的学科偶合现象  | 
| 
 
  | 
| 
 图8.14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技术相耦合的双子星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