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MT
第八单元 教学媒体的效果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al Media
 

3 .媒体研究概述

3.1 案例一:媒体对比研究

(1)起始点:

        Eastman Kodak 公司于 1928 年进行的媒体实验和耶鲁大学于 19271928 年进行的一项早期媒体实验,引发了一场教学媒体对比研究的运动。

        1922 年,芝加哥大学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学电影应用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

  • 与各种具体或真实的视觉媒体材料相比,词语教学的相对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及其对所学内容的先前经验。
  • 电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其他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相比较,是在媒体变量是运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电影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一类内容的表现比其他媒体优越。
  • 电影的独特价值并不在于它能起到一般的激励效果,而在于它能提供一类特殊的经验。
  • 把教师能够容易地表演的动作放在电影中表现是低效率的的做法。
  • 自然科学教学中以及表现如何做、或如何制作某物时,演示的效果比电影好。
  • 在设计上,电影应向教师提供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教学原材料,但组织教学的任务应由教师完成。
  • 在吸引和维持学生注意力方面,教师的作用优于所有视觉媒体。
  • 每一种运用视觉媒体的所谓传统教学形式都有长处和短处,每种形式都有最能发挥其优势的条件。

(2) 媒体研究的数量:

        从1919 年到1959 年,大约开展了25003000 项教育媒体研究(Allen, 1959 )。

(3) 研究结果:

        媒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新媒体都能用来教事实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每一种媒体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尚缺乏足够的资料。继续对各种媒体进行总体上的对比研究,将是浪费研究精力( Allen, 1959) 。

(4) 存在问题:

  • 实验设计有缺陷,从而导致各项研究结论不一致性;
  • 研究课题不确切,对比原因的界定模糊不清。

(5) 检验实验设计的标准(Strickell, 1963 ):

  • 实验组和控制组至少各由 25 人组成;
  • 从同一学生群中随机取样,选出实验对象;
  • 所有实验对象由同一教师执教;
  • 用于测试的试题应具有信度和效度;
  • 使用可接受的数据统计程序来进行评价。

(6) 媒体对比研究的启迪:

    ① 信息传输技术(或传递设备)对学习者的学习不产生显著的影响。从研究方法角度看,进行媒体对比研究时,要求严格控制实验过程,其中除媒体变量允许变化外,其他所有变量必须保持恒定。

    ② 使用媒体的方法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学习效果。 “ 媒体与方法是结合在一起的,其中对学习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方法 ” (Clark, 1983 )。

    ③ 两种技术:一是依靠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与环境,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是一种设计技术。另一种是传输技术,使学习者能有效、及时得到这些教学方法、环境的一种技术。

    ④ 媒体仅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⑤ 教学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

  • “无显著差别的各种研究结果,使开展可接受的学校教育有了各种选择方案。这些选择方案可以根据公众的选择,或降低教育成本,或加强教学的个别化,或提供一些其他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个人或社会的益处。同时,就可测量的学习成绩而言,至少不会产生任何差别”(Oettinger, 1972 )。
  • 媒体对比研究中“无显著差别”的结论提示我们,技术可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目前由教师从事的大量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劳动,可以用媒体化教学完成,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⑥ 教学媒体研究必须重新定向。教育技术是一个应用领域,教学媒体研究的主要目的应是 “ 提高 ” 而不是“证实”,而且,对教学工具研究的重要性远不如对教学系统的研究。

    ⑦ “教育技术得以生存,在于信念,在于其内部的改进,在于有一个鼓励和促进不断发展的组织结构,在于有一个允许新技术去寻求贡献的最佳途径的环境”(Heinick, 1984 )。

3.2 案例二 媒体特性与相互作用的研究

(1)媒体特性研究:

        由 Lumsdaine (1963)等学者提出,在 60 和 70 年代占主要研究地位。

媒体特性的含义:

  • 是媒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它们影响教材的类型、该教材与其他教材之间的顺序安排、或呈现该教材的方式”( Lumsdaine, 1968 )。
  • “表现在媒体的物理参量中刺激材料的性质。因此,媒体特性即该媒体的能力 —— 表现物体的运动、物体的颜色、物体的三维能力;提供印刷文字、有声语言及视听结合的刺激能力;允许学习者作出外显反应或随机取得信息的能力。有些特性,如表现物体三维能力,只好由极少数媒体具备”( Levie & Dickie, 1973 )
  • 媒体特性是指该媒体能提供的信息类型,并对学习者的反应类型起限定作用的那些特征。

(2 )研究目的:

        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大规模的媒体分类体系,寻求不同媒体特性与不同性质的学习目标的匹配联系。

(3) 研究结果:

  • 媒体特性本身并无内在的、一般化的优点可言。他们的价值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和要求:当教学内容需要表现运动的事物,或需要用特技手法来强调某些现象时,电影、录象等手段才显示其促进学习之效果。
  • 大多数媒体特性研究的实验都没有发现不同媒体特性能使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差别”。研究者发现,重要原因是,在实验设计中,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习者是随机抽样组成的,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学习风格、人格因素、动机等)的因素被忽略了。

(4)ATI ( Aptitude-Treatment-Interaction )研究:

        其始于 60 年代后期,斯诺和撒洛蒙是发起人中的两位。他们认为 ATI 是研究个别差异与教学处理两者相互作用的最终方法。

    ① ATI 研究的特色:调查学习者变量、教学方法(包括媒体)变量、内容变量和媒体变量之间的联系。

    ② ATI 研究的作用:有助于达到人本主义化的教育目的。它认识到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以往的 “ 每次变动一个因素 ” 的教条式研究方法,向整体系统地研究复杂教学过程情境各因素的方向演变。

    ③ ATI 的研究现状:目前在 ATI 方面的可靠研究不多,还不可能为发展教学技术学科提出大量指导原则。

    ④ “从研究结论看,从能力 —— 处理 —— 交互研究中,几乎没有得到确定的证据,为实际应用提供结论,指导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至于如何设计具体的教学媒体,则更缺少依据”(艾伦 , 1975 )。

    ⑤ ATI 研究的困境:

  • 对一个人的能力作详尽分类是困难的,而对教学处理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预估则更为困难。
  • 即使能对人的能力作详尽、静态的分类,但要系统研究各个方面也难以做到。
  • 许多研究是在实验室,而不是在教学现场进行的。
  • 学科内容混淆。
  • 缺乏足够的理论。
  • 研究方法有缺陷。
  • 实验课题过于分散。

    ⑥ ATI 研究的突破:不局限于实验数据中,应以关于人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考虑问题(艾伦 , 1971).

(5)媒体特性的分类:

    ① 感觉通道:根据媒体呈现刺激的感觉通道作为一类特性,分为视、听、触、味、嗅五个方面。

    ② 符号通道与符号系统分类 :从符号通道来看,刺激可通过词语和非词语两个方面呈示,而这又与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三种感觉通道密切有关。媒体所采用符号系统有数码、音乐符号、印刷文字组成。符号系统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技能去理解其含义。

    ③ 设计的提示码:在图象媒体中,设计的提示包括色彩、运动、色调、结构等;在听觉媒体中,设计的提示有音乐、音响效果、声调等;在印刷文字中,有各种印刷的格式及字体、字号的运用等。

    ④ 可控性:将媒体使用者对信息存取方面的可控程度作为一类特性。电影、录音的呈现信息的速度和顺序固定,几乎不可控制;计算机媒体、印刷资料的可控程度高。

    ⑤ 相互作用:指人与媒体“对话”的特性,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向学习者提供反馈信息。

(6)讯息的符码与学习者能力的相互作用:

  • 不同的符码对学习者的心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
  • 符码的使用能逐步培养学习者的有关心理技能。

(7)教学媒体研究的方向: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媒体的作用。媒体之所以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基本因素之一是它运用的符码与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

最後修改: 2018年 05月 7日(週一)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