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分析表第5期:
文章标题 | 发表时间 | 研究的主体 | 过程 | 物品 | 主要观点 |
哈佛“慕课”深度谈 ——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 |
2014-08-17 | 学生 | 参与 edX 的所有学校都可以在平台上开设课程,所有 课程都由自愿报名后被选中的知名教授授课,由他 们制定课程计划与课程设计方案。 这些课程一般由校内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后放到 HarvardX 平台上,课 程会邀请相应领域的嘉宾分享他们的观点。不过,对于拥有较多资金的教授来说,他们可以不受 HarvardX 的诸多限制,可以有自己的平台,但开课前学生必须在edX 平台注册。 | 标的制品 | 在本次访谈中,包弼德教授阐述了他如何看待哈佛大学2012年加入edX,介绍了哈佛大学为何新设副教务长;还介绍了目前HarvardX的基本情况、运行、成本以及未来发展,以及对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小规模非公开网络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的尝试;最后他以ChinaX这门MOOC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工具对MOOC的学生数据以及课程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还对“慕课”的走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
2014-08-20 | 教师 | 本文提出学习空间的设计要以满足教学需求为首要原则,应该注重用户体验,学习空间内的新设施和新技术要尽可能与先前使用经验相似或接近,技术设备和技术应用要简单易操作,要重视软件支持,注重健康环保,尊重教师的选择权等七条建议,并从完善应用的生态链和降低构建成本两方面促进学习空间的应用与推广。 | 反身制品 | 本文通过访谈使用学习空间的教师,然后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探索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归纳成个人、空间和外部三类。研究还表明,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因阶段而异。在最初使用阶段,影响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主导因素是用户体验,特别是舒适度和新鲜感对教师使用有重要影响。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主导因素开始由用户体验转变为对教学有用、教师的适应性等。 |
图示化学习工具促进知能发展的学习行为模式分析 | 2014-09-10 | 学生 |
本研究提出利用序列分析方法,对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能够促进知能发展的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本文以医学教育中的临床诊断知识技能培训为例,介绍一种用于问题导向学习 (PBL)的在线图示化学习工具,并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比较学习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在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上的差异。 |
标的制品 | 研究发现,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具有“概念建构—假设提出—推理论证”三循环的学习行为模式,反映其较强的知识抽象概括能力和面向问题解决过程的、有目的的知识建构能力。分析结果表明,该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对于促进专业知能发展有重要作用。 |
学习分析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 | 2014-08-20 | 学生 | 个性化学习平台是实现“智慧学习”的前提,而依托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则是构建实用性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学习分析技术仍处在发展阶段,相关文献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综述和应用分析,多侧重于基于学习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面向基础教育的成熟应用案例稀少。本研究以基础教育中的智慧学习为应用背景,尝试基于学习分析的动态采集、精确分析、可视化反馈等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以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因材施教”。 | 标的制品 | 文章从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要素和学习分析的过程出发,探讨了基础教育中基于学习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思路,即在传统的“一对多” 课堂传播环境中采用教师引导的基于分层的群组个性化学习,在“一对一”的泛在自主学习环境下采用智能Agent伴学的个性化学习,两种方式可无缝切换,并通过层的粒度设置实现统一;进而阐述了平台的框架、学习路径推送策略、功能模块与智能Agent设计;并结合案例介绍了平台的应用情况。数据表明,引入学习分析技术有助于教师量化掌控学情及动态调整教学过程,对学习困难生和优异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与保持有较显著的积极作用。 |
文章标题 |
发表时间 |
研究的主体 |
过程 |
物品 |
主要观点 |
远程开放教育辍学研究:结论与反思 |
2014-04-19 |
学生 |
Ⅲ类过程 |
标的制品、反馈制品、反身制品、境遇制品 |
|
文章标题 |
发表时间 |
研究的主体 |
过程 |
物品 |
主要观点 |
如何提升MOOCs 的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来自BOOC 的经验
|
2014-04-24 |
学生 |
Ⅲ类过程 |
标的制品、反馈制品 |
1.构建了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和评价,且学生规模小于MOOCs 的开放在线课程——“布课”。 2.对BOOC 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最后提出了知识情境化学习策略、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学习评价策略三类共计十二种开放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