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通识课2018年下

本课程是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科学方法课。通过理论讲授与信息技能的实践操作演练,旨在强化信息需求与表达,掌握信息查询与利用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方法来解决学习和研究中较复杂的信息问题,把握学术规范,学会文献综述(含学术论文)的写作,促进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增长,为将来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信息素养导论”、“信息需求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文献综述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学术诚信与剽窃”,既涵盖了信息素养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也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要求。

Учитель: 罗馨, 杨春霞, 谭健豪, 张倩苇

经典诗歌鉴赏与朗诵

诗歌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华,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融合语言技巧而形成的结晶。诗歌始于乐趣,终于智慧。文化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经典诗歌的熏陶。本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和诗意人生等八个主题将中外经典诗歌有机结合,通过研讨、辩论、朗诵等形式,使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养分,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较强的朗诵能力。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具有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双重功能。
Учитель: 刘莉芳

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

《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课程总学时36学时,为2学分,课程学分分为理论1学分+实践1学分。课程开设原采用4周教室内理论学习(相当于8学时,0.5学分)+实验室技能训练或野外考察前后集中的相关理论讲解(相当于8学时,0.5学分)+野外考察的实践部分(相当于20学时,1学分)。

《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主要讲授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表环境,选取其中带有通识性的如“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常见矿物与岩石的辨认”、“常见的地貌与地质灾害的特征”、“野外考察的基本常识与技能”为主。在这些知识讲授基础上,组织2-3次的野外考察的实践,加深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Учитель: 温小浩

“互联网+数学文化”的高等数学

      本课程以现代数学的发展和数学概念为指导思想,以文化视野下的数学(数学史话、数学应用、数学故事等)、重要的数学概念、习题这三大内容为基础,以探讨数学文化和数学概念为重点,以数学例题演示和习题为补充,最后从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现代数学分支一般包括:代数学、数论、几何学、数学分析(微积分学)、函数论、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数理逻辑、计算数学等。根据和大学教育密切联系的关系,本课程设置了下面的几个模块:文化视野下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几何(空间解析几何、非欧几何、射影几何等)、微分方程、随机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论与图论、计算数学。

Учитель: 苏洪雨, 张艳虹

tmp

目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惊人,机器人在医疗、娱乐、国防军事等领域正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全球自动化趋势正加速到来。在可预见的将来,机器人行业将与大数据、移动通信等进行跨领域技术融合,基于服务创新的机器人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介绍,涉及到机器人运动系统、感知系统、通信系统、视觉系统等方面阐述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构成,使学生对机器人建立基本的概念;第二部分探讨机器人时代对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涉及机器人对人类工作的冲击、机器人技术的未来思考、强智能机器人对人类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等。

本课程总体特征就是尽量不涉及数学、力学和控制编程理论,通过大量生动的机器人组成部件实例给出机器人技术和应用的一般性讨论,增强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社会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Учитель: 冯刚

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双创时代”的开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师范生是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来源,开展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自主创业能力和中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结合师范生的特色和需求,讲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师范生与创新创业、创业项目的评估、编写创业计划书等等。

Учитель: 王洪江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Python程序设计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编程思想、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进行问题的求解,同时对算法及其在计算机内的实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进一步的教学目标还包括有: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

Учитель: 吴正洋

数学之美

 

数学既是对自然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又是抽象思考的结果.它不是我们一般联想到的枯燥深奥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源于生活有趣的现象和延伸.本课程为全校通识类选修课程.课程精选吴军著的《数学之美》, 【美】Clifford A. Pickover著的《数学之书》,【英】Tom Jackson 著的《数学之旅》等名著中的篇章.以深入阅读,讲解为基础,结合讨论、视频欣赏、仿真,学生尝试调研等手段,培养学生从较高层次上正确的观察数学,它拥有的不仅是真理,还有种至高的美,一种冷峻,简朴的美.以伽莫夫、霍金等科学家为榜样,了解他们的平凡与卓越,理解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力图将数学之美展示给学生,在惊叹数学语言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魔力同时感受那些真正懂得数学之美的人们所拥有的美好人生,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Учитель: 申淑媛

宇宙漫步

本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的天体运行到宇宙结构和基本的宇宙学常识,让学生认识宇宙,思考大自然。

Учитель: 李铭

化学史话通识课

课程简介

      “化学史”是一门化学和历史的交叉学科,因此《化学史话》课程针对其本身对化学内容要求不深、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富寓哲理的特点,作为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通识课,通过对化学发展历史的全面了解与重点理解,体会化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与艰难曲折,学习化学史上名人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达到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拓展学生知识面、消除“化学盲”、提高全体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Учитель: 汪朝阳

绿色化学通识课

课程简介:

       “绿色化学”是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因此《绿色化学》课程可以针对其本身对化学内容要求不深、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富寓哲理的特点,作为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通识课,通过对绿色化学基本概念与内涵的全面了解与重点理解,体会化学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绿色伦理、绿色科技观等辩证思维与科学思想,达到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拓展学生知识面、消除“化学盲”、提高全体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Учитель: 汪朝阳, 罗时荷, 陈木娟

湾区地理生态:探秘之旅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野外自然环境的体验,运用理论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地理要素的基本认知与理解,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与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与环境保护观念。课程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和珠江口湾区的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以及经济开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生态资源分布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尤其能够准确把握珠江口的湾区地理特征和优势条件。通过对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与了解,掌握湾区地理与湾区经济的基本关系。在课程的实践层面,结合珠江口湾区内较为典型的海岛自然地理的科学考察,深度体验和理解珠江口实现生态文明的生态资源本底,同时科学理解和分析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本课程采用理论学习+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对自然地理基础信息的了解和把握,结合野外地理考察,把握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尊重自然、人地关系平衡、人与环境协调的的科学认识,同时培养学生额团体协作、野外观察、分析和生存技能。

Учитель: 郭程轩

博雅华师

华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期待您的参与!

Учитель: 教务处

西方科学通史

以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为课程主题,采用科学通史的历史叙事框架,综合文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知识史的多维历史视野,系统考察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特征。在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关科学通史中“科学与文明”、“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伦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态”的多元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历史多元性和历史复杂性,能够深入理解科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科学实验的决定性和非决定性、科学理论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科学的专业性和开放性。理解科学的技术后果、经济后果、社会影响、文化影响和伦理影响。

Учитель: 勾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