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绿色化学(通识课)-秋

课程简介:

       “绿色化学”是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因此《绿色化学》课程可以针对其本身对化学内容要求不深、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富寓哲理的特点,作为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通识课,通过对绿色化学基本概念与内涵的全面了解与重点理解,体会化学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绿色伦理、绿色科技观等辩证思维与科学思想,达到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拓展学生知识面、消除“化学盲”、提高全体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基础集邮学(集邮文化)

基础集邮学是一门以邮政、邮票和集邮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历史性、学术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本课程以集邮文化为理念,倡导集邮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图将集邮文化渗透到各学科的文化建设之中,发挥邮票信息资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師: 王辉

经典诗歌鉴赏与朗诵2

诗歌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华,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融合语言技巧而形成的结晶。诗歌始于乐趣,终于智慧。文化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经典诗歌的熏陶。本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和诗意人生等八个主题将中外经典诗歌有机结合,通过研讨、辩论、朗诵等形式,使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养分,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较强的朗诵能力。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具有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双重功能。

教師: 刘莉芳

中国近现代人文学术史

为何要学习这门课?

1、必要性。

(1)对于人文学术来说,师生学派、学术风尚与教育体制之间存在着隐匿的传承关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反省当下情形的来源,作为学生,也需要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学术史有整体的概观,这对了解自身文化传统、或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都是有助益、也是有必要的。这门课就是为此目的而设。

(2)现今所强调的“现代学术规范”,有别于古典学术方式,其起源于晚清到民国(1898-1948)这五十年,我们尝试通过历史及其起源来理解现代学术的技法和精深,为其如此,才能更自觉地进入严格学术的殿堂,以求推陈出新。

2、受众与目标。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以及非文史哲专业的研究生。使之了解现代人文学术的基本制度、规范、方法、精神和源流。

 

3、课程内容。

(1)  源流:以近现代学术史为核心,一方面介绍传统学术的规范,另一方面介绍西学东渐的影响。清其源流和旁支。

(2)  制度:以留学史、高等教育史和国家高等学术史为中心,讲授制度变迁。

(3)  名家:以人物、学派、著作社会思潮为中心,讲授人文学术的核心基础。

4、学术的规范。授课过程中,需要把现代学术的写作、学术规范等介入其中,引导学生理解何谓“学术的求真”、“道德的诚实”。

5、学者的价值。我们需要向学生澄清何谓“学者”、何谓“学术”、何谓“著作”,讲清楚其中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

 

 

教師: 赖岳山

中国社会与文化

《中国社会与文化》是国际商学院CBI项目的课程,面向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所开授。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社会的经济情况、生活状况、热点问题以及传统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留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本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饮食、建筑、哲学宗教和传统节日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与学习当中。

教師: 黄雁儿

《论语》四篇会通[2021年班]

《论语》是儒家经典入门之作,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钱穆语)。《论语》文字虽然简易,但因孔子微言大义之存,故后世解读之作纷呈,视角观念不同,时有水火之见,常使初入门者不知所措。《论语》前四篇的精读能使我们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形成阅读《论语》的方法。

“四篇”指《论语》的前四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此四篇为“孔子学问之首的纲要”,刘君祖《新解论语》进一步指出“《论语》的前四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息息相关的思想体系,先从学习到政事,再到讲究制度规范,让你明白制度规范的核心创造力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仁”。虽然《论语》诸篇是否有统一主旨仍然有争论,但此说法还是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全书。此外,从教学安排来看,34学时刚好可以逐字逐句学完前四篇。

“会通”有四层涵义:一是以前四篇,带动后十六篇的学习,将《论语》看作一个有主次关系的系统作品;二是将《论语》放在儒家其他著述及先秦诸子、史传的文献语境中去理解,避免“以今释古”的误解现象;三是,将后代《论语》的解释之作,包括朱熹、钱穆、李泽厚、李零、傅佩荣等诸解著述,比较会通,以见《论语》阐释的多样性;四是,将《论语》与当代生活联系,关注《论语》对人思想道德修养的价值。

教師: 肖少宋

弗马博士的《哲学导论》+2020年秋季学期+历史师范+英语师范

  1、开设本课程的学科背景及课程属性

  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同属人文学科,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这三者都与人、人类思维、人类活动、人类情感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紧密相关,都有其本体论的、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和价值论的基础。这种基础积淀于哲学(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之中。由此,为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艺术类专业本科生《哲学导论》非常必要,可以作为人文艺术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为他们提供哲学基础。

 

  2、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属于大类教育课程,也是基础课程,由此决定了它不是通识教育课程,目的不是去提高人文艺术类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或哲学素养,而是为文学、历史、艺术学科各专业本科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形而上学层面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在深层次上理解并且反思本专业基础知识,从新的视角增强相关专业的创新能力。

 

  3、课程内容的中心和重点

  一是关于本学科的哲学层面的界定;二是哲学层面的“人”的生存、意识、情感及价值;三是哲学层面的“人类社会”的呈现、发展、变迁以及未来;四是哲学层面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反思。


  4、课程的总体特点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背景,将哲学理论与相关学科基础问题结合起来,以一种非哲学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哲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融合;大胆猜测与小心反驳相结合;经典阅读与问题解答相结合;知识的系统性与关键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老师引导与师生互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面向理论前沿,以问题为导向;案例展现,理论讲解,哲学思辨,有理有据;翻转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习。

船长: 张涛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本课程选取中国当代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小说文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作品中隐藏的多层次内涵,进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同时,通过文学文本与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社会现实的勾连,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与时代,审视自我与生命,在批判性的审视中确立自我在当代社会的位置、价值和意义,进行自我塑造,形成人文关怀。

教師: 李春梅

有话好好说:表达与沟通的艺术

表达与沟通是人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人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体现。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通识教育和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无论学习什么专业,表达沟通能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恰当表达与有效沟通的意识与技巧,引领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缜密表达思维、能够欣赏语言的美、创造美的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课程采用文献研讨、案例分析、演练、游戏、模拟场景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主要着眼于日常学习生活与职业发展中最常用的表达沟通知识和技巧,包括思维、倾听、交流、演讲、辩论、团队合作、面试以及跨文化沟通等。考核方式包括个人展示、集体讨论、实践活动报告等。

教師: 张舸

图像创意与视觉传达

图像创意与视觉传达是一门通过图像语言来传达解释过程的,以图像语言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图像是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视觉传达是借助图像的色彩、形状和组成部分让人们理解视觉思维所承载的情绪和含义,因此图像的创意思维设计直接关系到视觉传达效果是否成功。图像创意思维与视觉传达技术是一门集科学思维、人文艺术修养、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培养等一体的多元知识交叉培养的重要课程。课程主要培养学习者通过这个课程学会如何用图像处理软件以及掌握图像处理的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实践设计图形图像能力、艺术分享鉴赏能力,知识建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逻辑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使学生对生活中各类现象都能有自己理性的欣赏和辨析批判能力,并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教師: 丁美荣

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2019)

本课程将让学生树立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突破思维的惯性,掌握创新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

教師: 赵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