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16级化教)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和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和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有机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如材料、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各类有机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合成以及现代有机化学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核心教学内容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脂环烃、芳香烃、旋光异构、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和含磷化合物、周环反应、碳水化合物、杂环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萜类和甾族化合物、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等。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现有化学(师范)、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几大专业,有机化学是所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自2003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精品课程以来,经过不断建设,于2013年转型成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该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化学与环境学院各专业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我校兄弟学院等相关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教学成果等可以辐射广东省其他兄弟院校。
化工基础是以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课程。从工业原料经过化学反应获得有用产品的任一化工生产过程都可概括为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和产物的分离三部分。其中的第一、三部分为物理过程,第二部分为化学过程。
从单元操作概念出发,化工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过程构成的一个整体。单元操作从本质上可归纳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种传递过程。传递过程是联系化学工业中单元操作的一条线索,是化工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化学反应按其反应的特点,也可提炼出很多单元作业。工业规模下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料的混合、反应组分的传递和大量反应热的吸入与放出等物理过程都会影响反应物系的温度和浓度,且与反应器的尺寸和形状有关。因此,研究工业规模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宏观动力学,也是化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物理过程和工业规模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分析,是化工基础的主要任务。三种传递过程和反应工程,即所谓的“三传一反”构成了化学工程学科研究的一条主线,也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框架
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是科学的眼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和人类的衣、食、行、用等各个方面。当代科学领域的 “四大理论”(即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演化)、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即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以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等问题的解决都十分仰赖于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化学以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商检、食检、药检、质检、卫检、海关、环保等检测部门及厂矿企业,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分析检测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社会对分析检测人才的需求方面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依托化环学院分析学科的基础开设面向全校化学、环境、药学、生物等交叉学科的开放课程,通过在线“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将学习提升至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高度,最终实现“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的改革,既满足多学科对分析化学知识和分析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我校化学学科的影响。
"无机化学(1)”课程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固体结构及其理论基础,并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简单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化学反应趋势和进行程度以及反应方向的正确判断,并能对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进行各种物质浓度的计算。除了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固体结构及其理论基础,并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简单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化学反应趋势和进行程度以及反应方向的正确判断,并能对溶液相中进行的反应进行各种物质浓度的计算。元素化学部分以s区、p区、d区、ds区和f区进行分区学习,了解各区元素的通性以及它们的特性,为更好地应用它们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除了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能力。
该课程分为上下两学期,上学期60学时,下学期45学时。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最终成绩由平时、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理能力、思辩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许多学科或专业的基础,在材料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化学、土壤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许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现有化学教育、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几大专业,物理化学是所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物理化学课程自1993年评为首批省级重点课程,2000年被评为首批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精品课程,并于2013年转型成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该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化学与环境学院各专业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等相关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教学成果等可以辐射广东省其他兄弟院校。
根据三段式教程模式将内容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基本训练和技术讲座相结合,使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测试原理和方法能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第二阶段为基础实验,系统地涵盖了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分支的21个实验供使用者选用,目的是通过基础实验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物理化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应用,适合于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与使用;第三阶段为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所编写的14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源于生产、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领域,注重实验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发展,并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力求反映物理化学新进展、新技术并与应用紧密结合,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与可操作性。本实验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既突出了对物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训练,又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物理化学的新进展、新技术与新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课程为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开设时间为学生进入毕业教学实习前的大三下学期。
课程以中学化学必修与选修模块为基线,根据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分类及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为导引,将大学期间的四大化学知识系统地与中学化学进行联系、比较、衔接分析,寻找大学化学知识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契合点。运用大学化学的基础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与阐述中学化学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以及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联系,帮助学习者加深对中学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此外,课程还将介绍与之相关的化学学科发展前沿与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中学化学中所渗透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等,使学习者从中了解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当今化学学科前沿发展的贡献。课程突出中学化学、大学化学以及化学学科前沿发展三位一体相互融合,有利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学时36。任课老师为化学各专业课程的主讲老师。
任课教师:何广平 孙艳辉 陈新丽 曹玉娟 王辉 许旋
《物理化学》是新能源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已学过先行课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
本课程涉及到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的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线上学习活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多种考评方式,评定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