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现代汉语(2)

现代汉语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专业第二学期的大类教育必修课。

教师: 郝暾

文学概论

文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文学概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theory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课程编码

01E11461

开课学期

2

学分/周学时

3/3

课程性质

1

课程类别

2

先修课程

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现代文学

教材、参考书与学习资源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版。

2.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3.王一川:《文学理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版。

6.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

一、课程简介

文学理论是高等院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具有较强意识形态性的人文科学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对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以及各式各类的文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

章目编号

章目名称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学时安排

1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理解: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掌握: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应用:文学“四要素”;文学理论的性质;

 

 

3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理解: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

掌握: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3

3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了解:人类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地位;

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掌握: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四种理论;

应用:结合文学作品阐释文学起源的“劳动说”;文学发展的诸原因;

 

 

 

3

4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了解: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

理解: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通行含义;

掌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应用:话语蕴藉;结合作品说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3

5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了解: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掌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

应用: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3

6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与关系;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理解: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掌握:文学创作的客体与主体;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3

7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了解: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理解: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掌握: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应用:构思方式;联系作品分析“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矛盾;

 

 

 

 

3

8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了解:文学的真实;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审美理想的烛照;

理解:艺术真实的特征;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文学形式的升华;文学形式之美;

掌握:情感与善;情感表现;“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艺术概括;人文关怀;审美理性;“诗意的裁判”;“有意味的形式”;

 

 

 

3

 

9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及其特征;

理解: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应用:三种类型文学的区别;结合文学作品分析其类型与特征;

 

 

 

3

10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典型论的发展;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形象的特征;

理解:典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意境;审美意象;

掌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意境的特征;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应用:熟练运用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审美意象的特征分析文学作品;

 

 

 

 

 

 

5

 

 

 

 

11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了解: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叙事的构成;

理解: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情节与事件的关系;行动逻辑;

掌握:行动元与角色;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叙述者的声音;叙述接受者;

 

 

 

3

 

 

 

12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了解:抒情与抒情性作品;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与宣泄;

理解:抒情与现实;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掌握:抒情方式;抒情角色;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抒情话语;

应用:结合作品辨析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一切景语皆情语”;

 

 

3

 

 

 

 

 

13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了解:风格的诸种观念;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理解: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文学的流派风格;文学的地域风格;

掌握:风格的定义与内涵;文学的时代风格;

应用:“风格即人”;结合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

 

 

 

 

 

3

14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了解: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文学消费;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欣赏;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应用:结合作品阐释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3

15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活动

了解: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与高潮;

理解:阅读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隐含的读者;正误与反误;

掌握:文学接受的填空、对话与兴味;共鸣;净化;领悟;余味;

应用: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文学活动中的误解;

 

 

 

 

3

16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

掌握:文学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化批评;文学批评的实践原则;

应用:文学批评的标准;运用文学批评的实践原则分析文艺作品;

 

 

 

 

 

3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让学生全面掌握文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四、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五、成绩评定方式

学期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查成绩占30%。

 


教师: 闵定庆

摄影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摄影这一重要的当代视觉语言并掌握其基本的拍摄技术(能熟练地使用摄影器材,进行常见题材的摄影创作),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视觉修养。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如摄影史、传统胶片的拍摄与冲洗、古典印相工艺、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影、手机摄影、摄影构图、摄影观察与表现、摄影创作等等,以实践为主。

教师: 周中工

摄影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摄影这一重要的当代视觉语言并掌握其基本的拍摄技术(能熟练地使用摄影器材,进行常见题材的摄影创作),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视觉修养。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如摄影史、传统胶片的拍摄与冲洗、古典印相工艺、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影、手机摄影、摄影构图、摄影观察与表现、摄影创作等等,以实践为主。

教师: 周中工

当代小说选读

选取铁凝等十几位当代作家1980年以来的长中短篇小说近20部,围绕这些小说涉及的成长、爱、苦难等多个主题进行讲授与研讨,增强学生对中国当代小说的阅读兴趣,形成自主阅读、赏析、思考当代小说主题意蕴和艺术手法的自觉,在感悟当代生活的时代内涵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 陈少华

审美体验与教育

《审美体验与教育》是一门讲授审美教育理论与文艺批评实践相结合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立足于中西方优秀的审美教育思想,讲授审美教育的代表性思想,并通过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体验、反思与批判,深入文艺的审美教育领域,培育独特的思考力与表达力,为艺术作品赋予生命,使其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从而培养一种鉴赏的、反思的、文化的、参与式的艺术体验。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小组讨论与思考,体验与研读精选的中外文艺作品,促使学生解放思维,开阔视野,创造富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深入理解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自觉性等范畴,理解与领悟审美与批判性思维,审美与反思力,审美与人生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文艺文本阅读能力与思考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


教师: 刘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