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集邮学(集邮文化)

基础集邮学是一门以邮政、邮票和集邮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历史性、学术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本课程以集邮文化为理念,倡导集邮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图将集邮文化渗透到各学科的文化建设之中,发挥邮票信息资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 王辉

经典诗歌鉴赏与朗诵2

诗歌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华,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融合语言技巧而形成的结晶。诗歌始于乐趣,终于智慧。文化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经典诗歌的熏陶。本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和诗意人生等八个主题将中外经典诗歌有机结合,通过研讨、辩论、朗诵等形式,使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养分,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较强的朗诵能力。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具有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双重功能。

教师: 刘莉芳

中国近现代人文学术史

为何要学习这门课?

1、必要性。

(1)对于人文学术来说,师生学派、学术风尚与教育体制之间存在着隐匿的传承关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反省当下情形的来源,作为学生,也需要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学术史有整体的概观,这对了解自身文化传统、或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都是有助益、也是有必要的。这门课就是为此目的而设。

(2)现今所强调的“现代学术规范”,有别于古典学术方式,其起源于晚清到民国(1898-1948)这五十年,我们尝试通过历史及其起源来理解现代学术的技法和精深,为其如此,才能更自觉地进入严格学术的殿堂,以求推陈出新。

2、受众与目标。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以及非文史哲专业的研究生。使之了解现代人文学术的基本制度、规范、方法、精神和源流。

 

3、课程内容。

(1)  源流:以近现代学术史为核心,一方面介绍传统学术的规范,另一方面介绍西学东渐的影响。清其源流和旁支。

(2)  制度:以留学史、高等教育史和国家高等学术史为中心,讲授制度变迁。

(3)  名家:以人物、学派、著作社会思潮为中心,讲授人文学术的核心基础。

4、学术的规范。授课过程中,需要把现代学术的写作、学术规范等介入其中,引导学生理解何谓“学术的求真”、“道德的诚实”。

5、学者的价值。我们需要向学生澄清何谓“学者”、何谓“学术”、何谓“著作”,讲清楚其中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

 

 

教师: 赖岳山

中国社会与文化

《中国社会与文化》是国际商学院CBI项目的课程,面向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所开授。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社会的经济情况、生活状况、热点问题以及传统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留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本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饮食、建筑、哲学宗教和传统节日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与学习当中。

教师: 黄雁儿

《论语》四篇会通[2021年班]

《论语》是儒家经典入门之作,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钱穆语)。《论语》文字虽然简易,但因孔子微言大义之存,故后世解读之作纷呈,视角观念不同,时有水火之见,常使初入门者不知所措。《论语》前四篇的精读能使我们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形成阅读《论语》的方法。

“四篇”指《论语》的前四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此四篇为“孔子学问之首的纲要”,刘君祖《新解论语》进一步指出“《论语》的前四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息息相关的思想体系,先从学习到政事,再到讲究制度规范,让你明白制度规范的核心创造力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仁”。虽然《论语》诸篇是否有统一主旨仍然有争论,但此说法还是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全书。此外,从教学安排来看,34学时刚好可以逐字逐句学完前四篇。

“会通”有四层涵义:一是以前四篇,带动后十六篇的学习,将《论语》看作一个有主次关系的系统作品;二是将《论语》放在儒家其他著述及先秦诸子、史传的文献语境中去理解,避免“以今释古”的误解现象;三是,将后代《论语》的解释之作,包括朱熹、钱穆、李泽厚、李零、傅佩荣等诸解著述,比较会通,以见《论语》阐释的多样性;四是,将《论语》与当代生活联系,关注《论语》对人思想道德修养的价值。

教师: 肖少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