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通史

以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为课程主题,采用科学通史的历史叙事框架,综合文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知识史的多维历史视野,系统考察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特征。在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关科学通史中“科学与文明”、“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伦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态”的多元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历史多元性和历史复杂性,能够深入理解科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科学实验的决定性和非决定性、科学理论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科学的专业性和开放性。理解科学的技术后果、经济后果、社会影响、文化影响和伦理影响。

教师: 勾文增

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

《学习科学与技术》旨在使同学们了解和研究前国内外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新进展;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为培养紧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新时代公民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面向华南师范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培养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跨专业教育类公共课。

数学之美

 

数学既是对自然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又是抽象思考的结果.它不是我们一般联想到的枯燥深奥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源于生活有趣的现象和延伸.本课程为全校通识类选修课程.课程精选吴军著的《数学之美》, 【美】Clifford A. Pickover著的《数学之书》,【英】Tom Jackson 著的《数学之旅》等名著中的篇章.以深入阅读,讲解为基础,结合讨论、视频欣赏、仿真,学生尝试调研等手段,培养学生从较高层次上正确的观察数学,它拥有的不仅是真理,还有种至高的美,一种冷峻,简朴的美.以伽莫夫、霍金等科学家为榜样,了解他们的平凡与卓越,理解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力图将数学之美展示给学生,在惊叹数学语言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魔力同时感受那些真正懂得数学之美的人们所拥有的美好人生,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教师: 申淑媛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本课程选取中国当代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小说文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作品中隐藏的多层次内涵,进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同时,通过文学文本与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社会现实的勾连,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与时代,审视自我与生命,在批判性的审视中确立自我在当代社会的位置、价值和意义,进行自我塑造,形成人文关怀。

教师: 李春梅

弗马博士的《哲学导论》+2020年秋季学期+历史师范+英语师范

  1、开设本课程的学科背景及课程属性

  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同属人文学科,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这三者都与人、人类思维、人类活动、人类情感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紧密相关,都有其本体论的、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和价值论的基础。这种基础积淀于哲学(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之中。由此,为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艺术类专业本科生《哲学导论》非常必要,可以作为人文艺术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为他们提供哲学基础。

 

  2、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属于大类教育课程,也是基础课程,由此决定了它不是通识教育课程,目的不是去提高人文艺术类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或哲学素养,而是为文学、历史、艺术学科各专业本科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形而上学层面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在深层次上理解并且反思本专业基础知识,从新的视角增强相关专业的创新能力。

 

  3、课程内容的中心和重点

  一是关于本学科的哲学层面的界定;二是哲学层面的“人”的生存、意识、情感及价值;三是哲学层面的“人类社会”的呈现、发展、变迁以及未来;四是哲学层面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反思。


  4、课程的总体特点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背景,将哲学理论与相关学科基础问题结合起来,以一种非哲学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哲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融合;大胆猜测与小心反驳相结合;经典阅读与问题解答相结合;知识的系统性与关键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老师引导与师生互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面向理论前沿,以问题为导向;案例展现,理论讲解,哲学思辨,有理有据;翻转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习。

船长: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