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第11组课前讨论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丁印莹 20172421048 -
Number of replies: 14

大家在此帖下面回复哦~

In reply to 丁印莹 20172421048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丁印莹 20172421048 -
KoS (策略知识)
问题引导策略,POE策略:通过视频中硝酸生产的过程中 “运输硝酸的材料”“硝酸的冷却装置“设疑,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提出猜测,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得出硝酸不稳定,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学性质。
类比迁移策略:引导学生对比强硫酸的强氧化性,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硝酸的强氧性。
In reply to 丁印莹 20172421048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毕紫君 20172421061 -

KoC部分 具体请见pdf~ 如有错漏请指出~

In reply to 丁印莹 20172421048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邹雅静 20172421116 -
KOA
1、学业要求
① 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氮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硝酸的分解、氧化等反应进行分类和说明。能用电离方程表示硝酸、亚硝酸的电离。
② 能列举、描述、辨识硝酸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③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④ 能利用硝酸的性质和反应,设计氨气制备、分离、提纯、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⑤ 能根据硝酸的性质,说明需要保存在避光低温的环境下
⑥ 能说明硝酸合成氨的工业价值,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酸雨和雾霾防止的话题。

2、评价要求
① 能够通过硝酸含有氢离子,判断硝酸具有选的通性;并可以根据硝酸的不稳定性与不稳定物质联系起来。
② 能利用化学符号表示硝酸的氧化性,并且可以利用化学符号表征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等物质的转换,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③ 能通过实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能提出有意义的实验探究问题,根据已有经验和资料作出预测和假设,能设计简单实验方案,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反应条件幵顺利完成实验;能收集和表述证据,基亍实验事实得出结论。
④能分析硝酸在合成新物质、推进工业发展、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等方面价值和贡献;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产品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可产生的负面影响。

3、评价知识
实验技能操作、纸笔测试、概念图
In reply to 邹雅静 20172421116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丁印莹 20172421048 -
评价的要求第二点“利用化学符号表示硝酸的氧化性 '改成化合价会不会好一点呀
In reply to 丁印莹 20172421048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蔡翊鑫 20172421033 -
In reply to 蔡翊鑫 20172421033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丁印莹 20172421048 -
能力为本的第一点感觉描述有点像知识类,改成 掌握从材料中自主获取硝酸的物理性质的方法与角度,会不会好一点~
In reply to 蔡翊鑫 20172421033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邹雅静 20172421116 -
能力为本的第一点,掌握物理性质这个,感觉不太像属于能力为本?
In reply to 丁印莹 20172421048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吴惠英 20172421053 -

在学习硝酸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钠、氯、铁、铝、硫等元素化合物,已能够熟练地从物质类别、化合价角度去预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且已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知识。再者,在上一节S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浓硫酸性质的学习,已知道氧化性酸与酸的氧化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初步理解了稀硫酸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不同元素体现的,具备了从元素观上去认识物质的氧化性,这是通过类比方法建构硝酸氧化性的良好基础。在熟练从物质类别、化合价角度预测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应明确如何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解释现象而证明猜想,以多重表征方式深度习得性质知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然而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实际情况。由于工业制硝酸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在此阶段应能够熟练地将知识与实际问题/情况联系起来。其中,由于硝酸是重要的强氧化剂,硝酸浓度不同,还原剂强弱不同,还原产物就不同,可见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验证假设时会遇到综合性很强的实验,实验中溶液、气体的颜色不断变化,“新现象”目不暇接,这就很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此外,学生可能由于少接触,比较难理解工业生产知识,会产生畏难心理,但实际教学不必渗透过多专业知识,仅需学生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教师应把握好介绍的度。

In reply to 吴惠英 20172421053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吴惠英 20172421053 -
在学习硝酸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钠、氯、铁、铝、硫等元素化合物,已能够熟练地从物质类别、化合价角度去预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且已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知识。再者,在上一节S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浓硫酸性质的学习,初步理解了稀硫酸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不同元素体现的,具备了从元素观上去认识物质的氧化性,这是通过类比方法建构硝酸氧化性的良好基础。
在熟练从物质类别、化合价角度预测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应明确如何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解释现象而证明猜想,以多重表征方式深度习得性质知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然而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实际情况。由于工业制硝酸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在此阶段应能够熟练地将知识与实际问题/情况联系起来。其中,由于硝酸是重要的强氧化剂,硝酸浓度不同,还原剂强弱不同,还原产物就不同,可见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验证假设时会遇到综合性很强的实验,实验中溶液、气体的颜色不断变化,“新现象”目不暇接,这就很考验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此外,学生可能由于少接触,比较难理解工业生产知识,会产生畏难心理,但实际教学不必渗透过多专业知识,仅需学生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教师应把握好介绍的度。
In reply to 丁印莹 20172421048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曾绮雯 20172421022 -

初步的知识网络是这样的~

请问还有什么需要增加的吗?比如硝酸的结构应不应该增加呢,如果增加的话,好像跟其它的部分联系不大

思维和观念正在补充,先看看这个吧

Attachment 硝酸 版本3.png
In reply to 曾绮雯 20172421022

回复: 第11组课前讨论

by 邹雅静 20172421116 -
感觉与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并不能算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当中?更像是课外拓展多一点,不然这节课的知识有点过于饱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