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希腊神话《西西弗斯》
神话原意: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是最严厉的惩罚。
在这里老师就是西西弗斯,学生们就是石头,一座座山象征着不同届的学生,山的海拔象征着知识的高度。
这里的比喻意义和神话的原义有比较大的区别。
一、过程。西西弗斯推石头的过程是不停重复、永无止境、无效无望的。但是老师的教育教导过程不是简单重复、无效无望的。这是因为老师所教导的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推过每座山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学习策略。
二、结果。教师的教导结果不是无效无望的,教师教导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拥有更高的视野和境界,就好似到达更高海拔的地方,学生学有所成,这就是老师所期盼的。此外我们可以留意每座山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就象征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个老师教,学生会有高低之分。
三、阶段。在我的画中,山上的过程呈现“S型”,这象征着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一阶段,学习基础知识铺垫,所以这一段上升的高度比较小。第二阶段,学习方法、思想、建立模型,这一阶段学生所接触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思路与方法,学生可据此举一反三,所以这个阶段学生的学识是上升的最快的。最后阶段,熟练应用。这时候学生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进步空间有限,学生通过继续的学习巩固知识。这时候,老师也可以稍微轻松些。这启发我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多贯彻核心素养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