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一、教学取向(CTO)
知识为本: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氯气的氧化性,并通过反应变化进行解释,书写与钠、铁、铜、氢气的反应方程式;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认识漂白剂的制备原理。
能力为本:通过氯气与水反应、氯水漂白成分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通过合作设计并进行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
素养为本:通过氯气与水反应的探究、氯水漂白成分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证据推理的素养。
二、学科知识(SMK)
1.知识:
已有:学生已学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水反应的基础。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学过盐酸、NaCl与AgNO3溶液的反应,为探究氯气和水的反应产物作基础。
不足:学生从未了解过次氯酸,探究氯气与水反应产物存在困难。对次氯酸的性质完全不了解。
2.技能:
已有: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能独立或合作进行简单的实验。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不足: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缺少实验经验,对于实验的中异常现象不知道如何处理。实验中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比较欠缺。
3.方法能力:
已有: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时,初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能用原子结构预测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不足:实验探究能力比较欠缺,对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推理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不够完善。
4.素养观念:
已有:能够建立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较强。
不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方面比较欠缺。
五、策略知识(KoS)
1.科学探究策略。引入氯气消毒自来水的情境,提出“为什么氯气能杀菌消毒”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实验中,对于异常现象的出现继续进行探究。
2.POE策略。通过原子结构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通过反应中化合价变化解释氯气的性质。
六、评价知识(KoA)
学业要求:
2.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实验现象辨识物质及其反应,能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简单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迚分类和表征,能联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宏观现象。
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从质量守恒,并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变化。
能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作出解释或预测,能运用化学变化的觃律分析说明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变化。
素养3证据推测与模型认知: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叏证据,对有关的化学问题提出假设,能依据证据证明或证伪假设。
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对简单化学问的解决提出可能的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仪器,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能运用种方式收集实验证据,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评价:
1.通过问答方式对学生提取氯气的性质,预测化学性质进行即时性评价,诊断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
2.通过对氯气与水反应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
3.通过对含氯消毒剂制备原理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课标内容
内容标准: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材知识
组分2:学科知识(SMK)
SMK
CTO
1、知识:
①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能够与金属、非金属单质、水、碱发生反应,能够准确写出其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了解氯气、漂白剂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
①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
②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③推理能力
3、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KoC
课标要求
主题 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要求】
2.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学业要求】
现有水平:
1、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如何对气体的物理性质进行描述,掌握化合反应与元素守恒定律的概念;并且了解氯化钠的用途,知道氯离子能够与可溶性银盐(如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能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在高中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且得失电子守恒,知道如何准确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3、学生对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消毒杀菌有基本的生活感知,对84消毒液、消毒粉的也有一定程度了解,但对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不了解。
4、通过对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了解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
存在困难:
1、学生虽然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但还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模型与方法。
2、学生对氯气与水反应后氯水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具体思路的展开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3、学生推导漂白剂制备的原理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KoS
1、三重表征策略
在学习氯气化学反应前,通过氯原子的原子结构图,结合宏观实验现象,得出符号表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宏观与微观结合进行分析并用符号表示。
2、科学探究
在学习氯气与水反应的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策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更容易推导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POE策略
学习氯气与水反应过程中,先通过元素守恒定律对反应产物进行预测,再观察实验现象,最后用理论解释现象。
4、化学史
通过舍勒制备氯气的化学史,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KoA
①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②知道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列举氯气的反应,能够准确写出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水、碱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说明氯气、漂白剂在生活中的应用,说明漂白剂在生活中的保存方法
④能设计实验验证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能分析、解释氯水的漂白原理。
评价方式:
①即时评价: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完成即时评价
②学生课后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③课堂练习
组分3 课程知识(KoC)
课标: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实用案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由氯气的发现导入,由氯原子的结构引出氯气的活泼性,进而介绍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同学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本质,通过实验2-8让同学认识氯气的强氧化性和漂白功能。接着通过介绍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引出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从而进入氯气与碱的反应。
组分4 学生知识(KoL)
知识:学生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已有初步的认识
技能: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素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思维和证据推理意识
组分5 策略知识(KoS)
5E学习环策略
组分6 评价知识
通过当堂提问或纸笔评价是否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氯气的典型反应和次氯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提问了解是否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的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设计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案
1、学生根据氯元素的结构,对氯气的化学性质作出假设,通过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验证假设,强化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落实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2、通过对氯水用于消毒水的原理的探究,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推导出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得到培养学生逻辑性的思维、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落实了探究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素养。
SMK:

课程知识:生产中的应用
实验验证、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生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