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胖友们快来讨论吧
1.课标中的内容要求
2.教材中主体内容(以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例)
我觉得课本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加入导入的部分,即在宏观层面提出问题;除了浓度这个因素以外,催化剂和温度也可以作一下详细说明?
课本内容应该还需要包括课本中的导入部分哦,课本的导入包括了有效碰撞频率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速率。
还可以加入绪论部分哦,也就是碰撞理论的部分。
能力为本中的第三条,在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其实已经较多的涉及到了控制变量的实验思维,在这里将“初步形成”改成“逐渐发展”会不会比较好呢?
欣姐的见解太专业了,瑞思拜!
赞成欣姐,因为控制变量法是学生从初中物理就应该初步形成的思维,到了高中化学就应该是发展或者巩固了。
运用有效碰撞理论模型解释影响算知识还是能力呀?个人感觉偏向能力一点哦
1.这个箭头的方向是不是反了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应该是主角
2.还可以加一个描述正反速率与影响因素直接的关系,可以体现变化观和模型观哦
正逆反应速率应该是针对可逆反应的,还涉及一些化学平衡的知识,在这里放进去会不会太前了?
爱豆说的有点道理,看来我的“识图析图能力”要删掉了
用有效碰撞模型解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箭头没反。
谢爱豆的smk图太棒啦!有个小小的提议,基本概念那里可以去掉一个小箭头哈哈哈
KoA如图
1.最好把课标里相应的部分截图附上噢
2.板块123,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能观察到别的小组的实验情况吗,还是只是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这个可以写具体一点
批阅学案可以加上“课后”
3.板块五的三个内容似乎有些重复,如果没有当我没说
4.在写评价内容的时候可以尝试将核心素养融入进去,可以去别的小组逛逛,看看他们的KoA噢
2.板块123,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能观察到别的小组的实验情况吗,还是只是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这个可以写具体一点
批阅学案可以加上“课后”
3.板块五的三个内容似乎有些重复,如果没有当我没说
4.在写评价内容的时候可以尝试将核心素养融入进去,可以去别的小组逛逛,看看他们的KoA噢
KoA二稿(课标中学业要求下附)
课标中学业要求如图
GREAT!!!
使用实验仪器那里要不要加一个安全性呀?
收到!
评价部分应该包含了评价方法和具体评价目标呢,感觉评价目标还可以再细致一些~
第一部分内容只有浓度一个因素吗哈哈哈?以及我觉得把评价目标加上去会好一些?
kos
关于模型建构策略其实我自己有疑问,因为上次有说到“建构”不准确,但一时想不到用什么替代~
应该是用有效碰撞模型去解释宏观现象,不是建构模型了。
搭建模型策略?模型认知策略?模型构建策略?
有道理诶,模型认知策略比较准确,因为碰撞理论不是教师构建的,只是帮助学生认知。谢谢小文~
提出的问题改成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会不会好一些?因为课堂应该是想探究出具体外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不是探究有什么因素影响反应速率。
提出一个小疑惑,下面表格中的认知冲突策略和模型建构策略,与最上面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什么关系呢?并列还是包含?
以及猜想与假设中的文字我觉得可以直接打出来
以及猜想与假设中的文字我觉得可以直接打出来
KoL
知识层面: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我觉得不对,学生应该是有宏观和微观,在第一册和第二册也有宏观和微观联系的学习,这是学生可能不熟练这部分的观念。所以应该改成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薄弱。
收到!确实是这样的!
1.“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我觉得有点像素养层面的东西,你在第四部分确实也提到了。
2.能力和技能好像比较相似,好容易搞混哦
3.还有一个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可以加进去哦
2.能力和技能好像比较相似,好容易搞混哦
3.还有一个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可以加进去哦
是的,在制作时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哪些属于方法能力哪些属于技能呢?感觉两者的区分度不是很大。需要上课的时候再请教一下老师!
KoL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