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刘鸿辉 20172421043 -
Number of replies: 16

SMK——用图呈现与某课时相关内容的知识、观念/思维 

CTO——整个课时的教学取向 

KoC——教材中的主体内容、课标中该课时涉及的内容要求(呈现截图)

KoL——学生的已有基础、存在的学习困难、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KoS——准备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或方法 l KoA——准备评价什么、用哪些评价工具或方法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洪义铨 20172421087 -
KoS——准备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或方法

模型建构策略:例如板块1认识典型分子的构型,利用球棍让学生自己去搭建给出的分子构型,
化学史策略:例如板块3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中,引入科学家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解释。
问题解决策略:例如板块4运用VSEPR理论,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典型的分子构型,为啥会是课本给出的那种构型。并能用VSEPR理论,去预测未知分子的构型。
科学论证策略:通过现有的科学仪器去检测典型分子的构型。
合作学习策略:板块1认识典型分子的构型,小组之间合作讨论,搭建出给出的分子构型。
概念转变策略:例如板块2构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产生认知冲突,转变已有的认知,印象更加深刻。
In reply to 洪义铨 20172421087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陈泳蓉 20172322012 -
我有一些建议:
1.模型构建策略举的例子不太合适,搭建模型不等于模型构建,从模型非彼模型。建议换一种表达。
2.科学论证策略应该是根据科学理论或者证据去证明猜想假设,感觉与用科学仪器检测分子构型不太一样。
In reply to 洪义铨 20172421087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刘鸿辉 20172421043 -

泳蓉的看法,我也是同意一部分的,例如模型建构,这个其实挺有深度,但是从我们的教学活动来看,我们仅仅停留在模型功能 中的第一层,就是具象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分子构型,所以我会改成:“认识模型”

其次,化学史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我们都可以有更好的名词表述:问题&情景策略。嘻嘻,加油呀~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陈泳蓉 20172322012 -
CTO——整个课时的教学取向

(1) 知识
①掌握常见典型分子的立体构型;②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③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
(2) 能力方法
①在认识典型分子立体构型过程中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②在构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过程中提高对理论模型的认知、建构能力。
(3) 素养
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②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③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In reply to 陈泳蓉 20172322012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刘鸿辉 20172421043 -

其实在这一部分,我是有点疑惑的,就是我们的素养,是需要像老师第一节课说我的那样,细化写出呢?还是如你一般简略写出,因为我担心详细写出后,会与最后一部分的KOA部分重复。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陈泳蓉 20172322012 -
鸿辉说得有道理,我参考了一下其他组的回帖,发现各自表达都不太一样,有些简略有些写的比较详细。为了和上面的内容格式符合我再修改一下表达。
In reply to 陈泳蓉 20172322012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刘鸿辉 20172421043 -
这里终于有了想法,按照老师的说法,这里是指,我们要用一句话,把这知识,能力,素养合为一体,以动宾形式的句子表示出来。表达教学的取向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刘鸿辉 20172421043 -

结合了不少资料~觉得KOC(关于课标和教材内容)可以这样子写,还麻烦大家看一下这个PPT哦。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陈泳蓉 20172322012 -
值得参考,但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判断分子立体构型”的截图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李妍钰 20172421115 -

评价知识(KoA): (1)评价什么:根据【学业要求】: 1. 能说出微粒间作用(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实质;能比较不同类型微粒间作用的联系与区别;能说明典型物质的成键类型。 2. 能根据给定的信息分析常见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能利用相关理论解释简单的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 3. 能举例说明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并简单说明促进这些发展的原因。 4. 能说明红外分子光谱等实验手段在物质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2)怎样评价: 概念图;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纸笔测试

In reply to 李妍钰 20172421115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刘鸿辉 20172421043 -

1. 能说出微粒间作用(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实质;能比较不同类型微粒间作用的联系与区别;能说明典型物质的成键类型

个人感觉,这一段更像是对于必修2中《共价键》一棵的内容标准,在VSEPR中,这个已经成为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这一点,可以删掉的说?

In reply to 李妍钰 20172421115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陈泳蓉 20172322012 -
我也同意鸿辉的看法,第一条不适合我们的主题;还有一个疑问:第二条学业要求中是“解释”,对“预测”没有要求,不知道是否符合我们的课时;一个建议:KoA可以增加素养的不同水平的要求;
In reply to 刘鸿辉 20172421043

回复: 第4组课前讨论——初始PCK

by 陈铎云 20172421068 -
KoL——学生的已有基础、存在的学习困难、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学生已学会了电子式的书写,理解化学键是静电作用的表征,对少数分子的立体结构也有感性认识,也知道价层及价层电子的概念、σ键特征和键长键角会决定分子的立体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和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主题思想。而且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完备的空间结构想象能力。
(2)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
学生对简单粒子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很容易确定,但对不常见和复杂粒子却毫无办法,更不知道VSEPR模型与分子立体构型有何关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足,对知识深入探究力不够,需要随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层层剥离知识的疑难坚壳,在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下逐渐达到知识核心,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