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吴峻宇 20172421001 -
Number of replies: 22

讨论!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邹乐妍 20172433019 -
PCK组分,包括:
l SMK——用图呈现与某课时相关内容的知识、观念/思维
l CTO——整个课时的教学取向
l KoC——教材中的主体内容、课标中该课时涉及的内容要求(呈现截图)
l KoL——学生的已有基础、存在的学习困难、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l KoS——准备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或方法
l KoA——准备评价什么、用哪些评价工具或方法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钟韵捷 20172421010 -
KoL
       通过初中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形成了对化学的一些基本认识,从宏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是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入高中学习后,需要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并能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需要跨越的一大障碍就是使学生由脑中理所当然的宏观世界进入想象不出的微观世界,体现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并能够简单应用,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学习具体的事物总比学习抽象的事物容易。高一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三化学知识学习,头脑中普遍存在了微粒的观念,对抽象事物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对化学实验任然存在较大的兴趣。尽管如此,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仍然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然而物质的量这一节把学生从理所当然的宏观世界拉进到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更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存在较大的障碍。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刘畅 20172421103 -
In reply to 刘畅 20172421103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刘畅 20172421103 -
KOC:认识物质的量等物理量,了解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使用方法,体会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及实验室应用方面的重要贡献。
In reply to 刘畅 20172421103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刘畅 20172421103 -
KOL:缺乏对微观概念的认识及想象能力,缺乏在微观体系与宏观体系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In reply to 刘畅 20172421103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刘畅 20172421103 -
KOA:
评价内容:能说出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关于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评价方法:纸币测试、绘制概念图/知识结构图。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吴峻宇 20172421001 -

SMK—— 用图呈现与某课时相关内容的知识、观念/ 思维

 

 

 

CTO—— 整个课时的教学取向

 

KoC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

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简单计算。

 

 

KoL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能力。

存在的困难是:如何把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量成正比这样两个计算的方法联系和区分。也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对一个问题用宏观与微观视角去切入的能力。

 

KoS

1.通过有关化学发现的故事,向学生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由来。

2.模型建构策略:建立物质的量这样一个概念模型,并且在课堂上通过例子的提出与解决让学生学会应用。

3.问题解决策略:提出如何联系宏观数目(例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数目(例如一定质量物质所含有的原子数or分子数)的问题。再通过举不同的例子去分析解决。

 

KoA

1.能列举出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

贡献,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作出预测和

假设。能依掘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

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3.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

识。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

的结论。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说明假

设、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用恰当形式和展示实验成果。

4.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能预测物质

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初步探究反应

规律;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能根据物质

的反映特征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能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实

验装置制取物质。

5.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

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简单计算。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陈逸诗 20172421015 -
CTO
我认为物质的量这节课的知识点有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主要培养同学们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能力,了解相关的化学史,将初中化学的质量为计算单位转化为高中化学的物质的量为计算单位,最终培养同学们的微粒观的理解。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陈逸诗 20172421015 -
SMK
1.物质的量的概念与应用
2.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的关系
3.摩尔质量的概念与应用
4.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陈逸诗 20172421015 -
Koc
内容要求: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林聪 20172421090 -
kol
学生已有知识: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
存在的学习困难:如何联系宏观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入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陈逸诗 20172421015 -
KoL
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了运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产物或反应物用量的简单计算,通过初中的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认识,对物质的量概念能简单了解,但由于内容相对抽象,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以及关系转换仍存在困难和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林聪 20172421090 -
cto
知识: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浓度、
能力:能够熟练掌握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运算,学会实验室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素养、模型构建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林聪 20172421090 -
koA:实验室能够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对物质的量与质量的转化关系的公式的应用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陈逸诗 20172421015 -
KoS
1.通过有关化学发现的故事,向学生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由来。
2.模型建构策略:建立物质的量这样一个概念模型,并且在课堂上通过例子的提出与解决让学生学会应用。
3.问题解决策略:提出如何联系宏观数目(例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数目(例如一定质量物质所含有的原子数或者分子数)的问题。再通过举不同的例子去分析解决。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覃燕玲 20172421138 -
(1)评价知识 KOA:
①评价什么: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②怎样评价:课堂结尾,通过综合练习检测评价。
(2)策略知识KOS:
①类比迁移策略:设定情境环节,学生通过回答硬币的计数联系了与其类似的其他宏观物体的计数,发现引入集合体有助于计量,充分发散思维,由此再类比微观粒子集合,引入物质的量。
②问题解决策略:设置情境,提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一样吗”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引出摩尔质量。
③模型建构策略:建立“描述宏观物质所含微观粒子数的多少”这一模型,引入物质的量。
(3)学生知识KOL
①学生处于高一上学期阶段,初中已学过一年的化学知识,对化学学科的知识(比如分子、原子等微粒观)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②在上一章节中已经学过离子反应,已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
③学生有初步微观的想象的能力,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还不够成熟。
In reply to 吴峻宇 20172421001

回复: 第二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覃燕玲 20172421138 -
(4)教学取向CTO
知识: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能力:
①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②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
素养:
①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
②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