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李秋桦 20172421002 -
Number of replies: 24

请同学们看完内容之后马上提交自己的想法,但是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直接抄材料

In reply to 李秋桦 20172421002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盘盈滢 20172432037 -

1. 组分一:教学取向(CTO)如下图所示;

2. 组分二:学科知识(SMK)如下图所示;

3. 组分三:课程知识(KoC):

课表内容要求: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4)学生必做实验

4. 学生知识(KoL):

·  学生已有基础知识

(1)    已掌握有机化合物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    已掌握烷烃的结构特点

(3)    已掌握烷烃的相关化学性质

·  学生能力思维基础

(1)    学会初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提出问题。

(2)    缺乏证据推理能力

(3)    对有机物结构的认知方面存在不足

(4)    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等多重表征之间的转化和科学探究有待发展。

5. 组分五:策略知识(KoS)

(1)  通过模型拼插或动画模拟建立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直观认识,利用物质结构的有关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2) 将性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关注结构与性质的关联。

6. 组分六:评价知识(KoA)

课标【学业要求】内容:

(1)能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概括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

(2) 能描述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实验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反应式,能利用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鉴别。

(3)能列举合成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

(4)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康和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能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常见有机化学品。






Attachment 434dc61ded6fc342254b80bc1f9e4d6.png
Attachment 4e0d12a927ffab4ff20e09fb9940c88.png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钟子婷 20172432001 -

🌹盈滢写的超级详细具体,超级棒!

我就对一些方面提一些自己的建议:

3.课标内容需要是写的具体些吗?

  •      认识乙烯地成键特点、
  •     认识乙烯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     知道有机化物之间再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     结合实例认识乙烯再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     通过搭建球棍模型认识乙烯分子结构的特点

4.学生能力思维基础的(2)我觉得可能不能说缺乏证据推理能力,因为通过必修一和前面知识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证据推理能力,可以改成“证据推理能力较弱”

5.评价知识(这里和3我感觉内容一样,还加多了how

  评价知识how补充:

 实验设计技能测试(让学生设计检测乙烯与石蜡油分解气体含有的官能团是否相同的实验)

2.组分二学科知识图。

能力为本:

1.结构到化学性质应该是从微观到宏观。

2.我认为可以加上“与乙烷进行结构对比,从结构观的视角下预测并解释实验现象的不同”


In reply to 钟子婷 2017243200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盘盈滢 20172432037 -

阿婷补充得更详细了,好棒。我觉得可以,这样补充显得更细了~在组分1也可以继续体现乙烷和乙烯的比较;组分2虽说有体现,但是在结构和实验性质那一块也加一个箭头,这样子说明烷烃和烯烃的比较关系。

能力为本:设计从结构到性质,确实好像是微观到宏观;也可以从用结构来解释实验现象,又是宏观到微观?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谭宇凌 20172421037 -
我觉得结构也是微观的一种,结构决定性质属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一部分~
In reply to 谭宇凌 20172421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盘盈滢 20172432037 -
嗯嗯,我觉得可以哎,那部分图可以写成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In reply to 钟子婷 2017243200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缪依玲 20172421092 -
感觉跟大家交流我也在完善对老师授课PPT不明白的地方哈哈哈。子婷看得很仔细。结构到化学性质好像不能说是微观到宏观。因为化学性质不一定宏观概念,也能从微观去解释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谭宇凌 20172421037 -
盈滢同学的图很清晰,有个小建议:我觉得结构和性质那里,加上性质反映结构会不会更好呢?还有加上一个用途,用箭头将性质和它连起来
In reply to 谭宇凌 20172421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盘盈滢 20172432037 -
谢谢宇凌同学的建议~我也觉得加上会比较好嘻嘻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王丽梅 20172432051 -

盘子同学很详细地阐述了我们课题的pck要素。我想补充以下我的观点。

组分1:教学取向

第1点中通过结构证据来推理乙烯的化学性质,那应该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吧

组分2:学科知识

性质分成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也可以算成分类观的一种、碳碳双键也应该可以是一种模型观

组分3:课程知识

课标知识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知道乙烯分子的成键特点和官能团

2.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认识乙烯的结构及其主要的性质和应用、认识典型实例认识碳碳双键与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教材知识

教材知识

组分5:策略知识

1.三重表征策略

2.微观模拟策略

组分6:评价知识

我觉得缺少了怎么评价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啦~





In reply to 王丽梅 2017243205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盘盈滢 20172432037 -
我觉得梅梅同学补充的教材信息的提取很不错也~阅读教材,不仅要了解还要熟悉知识点在教材的布局,感觉这真的很重要。
In reply to 王丽梅 2017243205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李秋桦 20172421002 -
丽梅同学补充了很多我想要补充的内容,点个赞。但是我认为在策略方面应该可以加上:实验教学策略
In reply to 李秋桦 20172421002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缪依玲 20172421092 -
感觉科学探究策略可以有,不过具体要看如何组织课程的教学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余子涵 20172421041 -
盘子同学的总结十分到位,在此补充我的几点困惑与建议
组分1:教学取向(CTO)
能力为本:与子婷同学一样觉得加上乙烷与乙烯的比较会更好
在我的设计中还会增加:能书写有机历程,掌握有机反应断键成键的实质
组分2:学科知识(SMK)
我的疑惑:是不是不需要将所有的知识涵盖进这样的关系图中?
像乙烯的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这样没有明显联系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的提及会不会给人一种“油是油,水是水”的感觉呢?像我的处理是在展示了乙烯的球棍模型后,展示乙烯的图片、相关视频等,请学生直接观察并说出乙烯的物理性质。
不知道大家的处理是怎样呢?
组分5:策略知识(KoS)
在我的设计中还有
POE策略:比较乙烷与乙烯,通过乙烷的化学性质,预测乙烯可能有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或视频,解释乙烯与乙烷性质的不同之处(结构决定性质)
组分6:评价知识(KoA)
可增加
评价学生对加成反应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于乙烯与其他物质的加成反应历程与产物的书写
In reply to 余子涵 2017242104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盘盈滢 20172432037 -
子涵组分2提的问题挺好的,我觉得物理性质不是课堂的重点,或许可以放在一开始讲性质的时候,让学生说出来就好了,课前预习的作用?(我是这样处理的,不知道合不合理)因为我设计的教学重心是在乙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上。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余子涵 20172421041 -
啊,懂得了,还可以小小的当做检查有没有预习的工具,get
In reply to 余子涵 2017242104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王丽梅 20172432051 -
我觉得子涵同学的POE策略补充的很好哦,可以再丰富一下我们的教学策略,从简单的乙烯的双键结构到与乙烷的对比。可以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In reply to 余子涵 2017242104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李秋桦 20172421002 -
其实在处理乙烯的物理性质上,我与子涵的想法不谋而合,毕竟重点摆在加成反应部分,所以物理性质应该是简单介绍。我的设计就是展示一些乙烯的图片,视频和用途,要学生将物理性质总结出来,或者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物理性质与展示内容相互对应。
In reply to 余子涵 2017242104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缪依玲 20172421092 -
我非常赞同子涵组分二的观点,物理性质也是乙烯学科知识的一部分。感觉也要加上。
还有第六点评价知识,对加成反应的理解程度,我直接类比推理到加聚反应,让学生理解加聚反应的实质。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李秋桦 20172421002 -
非常感谢我们盘盘童鞋的发言,非常完整,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内容。但是在评价部分好像存在一些不明确的描述。在分类观中的单键对应应该是烷烃,双键应该是烯烃,而后才是他们的代表物质乙烷和乙烯。
In reply to 盘盈滢 20172432037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缪依玲 20172421092 -
大盘的评价目标清晰具体,向你学习呀!我存在比较大疑问的是SMK,不过看到你的SMK图,好像也有一点点感觉,大概如何把SMK呈现出来了~~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KoS模块,能不能使用PPT里面的策略名词凝练出关键含义呢?
In reply to 李秋桦 20172421002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吴亮华 20172421091 -

我觉得盘子同学(我觉得这个称呼不错)的PCK理论写的十分完备,以下是我的一点点小补充吧(如有雷同,不甚荣幸)

1.       教学取向

对于实验创新能力我觉得在这里不能很好的体现,应该只有实验设计能力。

2.       学科知识

在结构决定性质中,个人认为可燃性并没有很好地跟结构有紧密,所以这个应该不写。

对于社会观,我还有两点补充的:加聚反应——聚乙烯与聚氯乙烯(塑料袋的使用)以及乙烯在我国工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3.       课程知识

丽梅同学补充了教材的相关知识布局,个人也十分赞同

4.       策略知识

还可以加上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策略(目测盘子同学应该是有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设计的环节?不然在实验设计能力展现不出来)

5.       学生知识

个人觉得缺乏证据推理能力这样的表述欠妥,正如子婷说的那样改为较弱较佳;在已有知识方面,可以补充学生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储备(因为联系实际的话,学生这时的经验可以展现)

6.       评价知识

除了课标要求之外,可以设计一些自己的教学评价,如老师提及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课堂进行一个概括,反应出实际教学情况。

 


In reply to 吴亮华 20172421091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王丽梅 20172432051 -
哈哈哈哈盘子,我觉得小华同学对细节把握得非常好哦,对于组分1教学取向,看完后确实觉得应该更像是设计能力。还有补充的塑料袋,我觉得非常棒,丰富了教学情境。
In reply to 李秋桦 20172421002

回复: 第12组课前小组内讨论——初识PCK

by 缪依玲 20172421092 -

一、SMK见下图

二、CTO

本课时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取向,树立“化学让生活更美好”、“切忌谈“化”色变“、“理论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正确价值观,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有实验设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类比迁移能力、应用能力等。


三、KoC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乙烯气体并结合课本文字信息,能感知理解并说出乙烯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球棍模型对比的探究学习过程,对比乙烷的结构,能表述乙烯的结构特点,初步感知结构的不同。

③通过实验现象推测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反应类型并搭建产物结构,能够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

④通过结合乙烯使溴水褪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证据和单双键键能的理论证据,能够理解并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将乙烯的特殊性质落到碳碳双键性质上来。

(二)评价目标

①通过乙烯与乙烷分子模型特征的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观察分子结构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预测产物及搭建分子模型,诊断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通过设计验证方案,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研究水平。

④通过对其他加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加聚反应的理解,诊断发展学生知识迁移水平。


四、KoS

教学策略:四重表征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科学探究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五、KoA

评价什么What

怎样评价How

评价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并搭建模型的能力

操作技能测试

评价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情况

纸笔测试

评价学生的模型建构的情况

知识结构图

评价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技能测试

 

缪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