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
三. 课程知识KoC——教材中的主体内容、课标中该课时涉及的内容要求(呈现截图)
教材中的主体内容:
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
基于实验证据提出问题(宏观辨识):为什么盐溶液有不同的pH
证据推理(微观探析):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水在溶液中有部分电离,溶液中的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重新形成水的电离平衡
建立模型:通过解释氯化铵和醋酸钠酸碱性的原因,利用归纳推理,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共同建构新的水解平衡
符号表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过程
内容要求:
四. 学生知识KoL——学生的已有基础、存在的学习困难、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已有基础:
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应该具备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离子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可逆反应等几个方面的相关认识。
(1) 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包括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学生往往会忽视弱电解质电离时溶液中分子的存在;对化学概念的掌握不够熟悉,电离和电解分不清,易发生混淆。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生知道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反应,电离是不完全的,但是无法准确的从量的角度分析出各离子之间浓度大小关系。
(3) 离子反应: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离子反应,其条件是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此时,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是:没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的不是离子反应。
(4) 溶液的酸碱性:学生认为酸性溶液中只有H+,没有OH-;而碱性溶液中只OH-没有H+;学生没有认识到溶液的酸碱性是由H+浓度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决定。
(5) 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存在平衡状态。
具备基本能力:
学生先学习了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以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运用知识迁移理论就能很好的理解水解平衡;学生己经初步掌握了离子反应的知识及其方程式书写方法,了解微粒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认知结构不够完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尚不成熟。[1]
五. 策略知识KoS——准备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或方法
(1) 最近发展区策略:“盐类的水解”是对之前所学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离子反应和可逆反应的综合运用。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2) 三重表征策略:运用宏观、微观、符号表征让学生从多维度认识水解的过程
(3) 类比迁移策略:引导学生推导醋酸钠显碱性的原因后,让学生自己类比推理氯化铵显酸性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六. 评价知识KoA——准备评价什么、用哪些评价工具或方法
学业要求

评价工具:实验报告、课堂提问、评价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