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分析处理)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
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
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13 words
学生情况(分析)
起点
在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了运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产物或反应物用量的简单计算,通过初中的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认识,对本次课程的物质的量概念能简单了解,但由于内容相对抽象,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以及关系转换仍存在困难和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起点
在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了运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产物或反应物用量的简单计算,通过初中的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认识,对本次课程的物质的量概念能简单了解,但由于内容相对抽象,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以及关系转换仍存在困难和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11 words
教学目标(设计)
终点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够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微观概念,用来描述微粒数目的物理量,质量是一个宏观概念;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能从初中概念的质量作为单位计算,转换到高中层次的物质的量作为单位进行简单计算;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的关系、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学习物质的量等概念,能够说出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联系;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
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老师讲解、图片动图等多媒体素材辅助,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严谨计算的意识。
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物质的量等化学概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终点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够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微观概念,用来描述微粒数目的物理量,质量是一个宏观概念;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能从初中概念的质量作为单位计算,转换到高中层次的物质的量作为单位进行简单计算;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的关系、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学习物质的量等概念,能够说出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联系;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
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老师讲解、图片动图等多媒体素材辅助,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严谨计算的意识。
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物质的量等化学概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4 words
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的量”在课本中所占篇幅不多,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是高中化学的运算核心。只有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她们才能够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熟练运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内涵;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内涵;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23 words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关物理量的认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是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而正确认识、理解化学中的物理量及相互间的联系恰是核心素养所提倡的。“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此时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同时,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学习、完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已有知识基础:掌握质量、体积等化学概念;欠缺知识基础:对微观概念的认识。
已有能力基础:基本的推理能力;欠缺能力基础:接受抽象的学科概念的能力,对微观概念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
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类比宏观物体,掌握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概念。
②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构建概念图,推理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能够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②理解相关物理量的概念、掌握物理量相互之间的转化。
(2)教学难点
①通过相关物理量的单位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相关习题。
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已有知识基础:掌握质量、体积等化学概念;欠缺知识基础:对微观概念的认识。
已有能力基础:基本的推理能力;欠缺能力基础:接受抽象的学科概念的能力,对微观概念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
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类比宏观物体,掌握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概念。
②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构建概念图,推理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能够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②理解相关物理量的概念、掌握物理量相互之间的转化。
(2)教学难点
①通过相关物理量的单位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相关习题。
69 words
一、物质的量(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1.国际单位制基本物理量之一
2.描述宏观物质所含的微观粒子数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4.规范表达方式:χmol微粒名称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NA):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1.科学上规定为: 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2.单位:mol-1,数值约为6.02×1023
3.公式:n=N/NA
①微粒间的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n1:n2=N1:N2)
②反应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量之比
三、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1.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2.常用单位:g/mol
3.公式:M=m/n
四、M、n、N、NA、m等之间的关系
1.国际单位制基本物理量之一
2.描述宏观物质所含的微观粒子数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4.规范表达方式:χmol微粒名称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NA):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1.科学上规定为: 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2.单位:mol-1,数值约为6.02×1023
3.公式:n=N/NA
①微粒间的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n1:n2=N1:N2)
②反应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量之比
三、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1.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2.常用单位:g/mol
3.公式:M=m/n
四、M、n、N、NA、m等之间的关系
59 words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虽然在课本上的占比不多,但却贯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在化学计算与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是学生连接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重要的桥梁,相应也体现出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要求。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虽然在课本上的占比不多,但却贯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在化学计算与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是学生连接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一重要的桥梁,相应也体现出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要求。
10 words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了解到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同时也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等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虽然直观思维还是比较占主体地位,但是学生已经具备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能力。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了解到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同时也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等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虽然直观思维还是比较占主体地位,但是学生已经具备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能力。
11 words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的涵义,了解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会正确运用物质的量这个基本的物理量。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1.理解物质的量的涵义,了解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会正确运用物质的量这个基本的物理量。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13 words
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三部分。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和前一节学习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并且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顺便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已学习掌握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 已经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物质的量的概念
3.已经掌握部分实验操作和操作常规
教学目标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学生可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3. 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原理和基本方法。
4.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讲述, 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6. 通过习题训练和让学生口头表达,学生养成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7.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思路设计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概念和计算和物质的量的知识,我们重点要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是如何转换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和如何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这节课主要通过从两个浓度的概念入手,来解析它们之间的转换。同时教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分析其中的误差并且进行误差分析。
板书设计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 (mol·L-1)
(3)表达式:CB =nB/V
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①计算 ②量取 ③溶解或稀释 ④转移液体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⑧装瓶并贴标签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三部分。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和前一节学习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并且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顺便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已学习掌握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 已经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物质的量的概念
3.已经掌握部分实验操作和操作常规
教学目标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学生可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3. 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原理和基本方法。
4.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讲述, 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6. 通过习题训练和让学生口头表达,学生养成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7.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思路设计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概念和计算和物质的量的知识,我们重点要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是如何转换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和如何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这节课主要通过从两个浓度的概念入手,来解析它们之间的转换。同时教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分析其中的误差并且进行误差分析。
板书设计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 (mol·L-1)
(3)表达式:CB =nB/V
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①计算 ②量取 ③溶解或稀释 ④转移液体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⑧装瓶并贴标签
89 words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的重要物理量及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物质的量、物质中所含微粒数的换算关系。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2.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概念和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的重要物理量及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物质的量、物质中所含微粒数的换算关系。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2.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概念和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words
板书设计
2H2+O2=2H2O
宏观:4g 32g 36g
微观:?个 ?个 ?个
【联想实际】
一令纸——500张 一打铅笔——12支
【引入新概念】
计量微观粒子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单位——摩尔(n)
1摩尔是多少个微粒?
国际规定:以0.012千克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A,约为6.02*1023)为标准定为1摩尔(mol)
关系式:
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n=N/NA
二、摩尔质量(M)
1.定义: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单位:g/mol
3.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关系
联系:在数值上相等。
区别:①概念不同
②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关系式:
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
n=m/M
2H2+O2=2H2O
宏观:4g 32g 36g
微观:?个 ?个 ?个
【联想实际】
一令纸——500张 一打铅笔——12支
【引入新概念】
计量微观粒子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单位——摩尔(n)
1摩尔是多少个微粒?
国际规定:以0.012千克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A,约为6.02*1023)为标准定为1摩尔(mol)
关系式:
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n=N/NA
二、摩尔质量(M)
1.定义: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单位:g/mol
3.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关系
联系:在数值上相等。
区别:①概念不同
②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关系式:
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
n=m/M
73 words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物质的量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物质的量”在课本中所占篇幅不多,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是高中化学的运算核心。只有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她们才能够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熟练运用。
本节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对化学其他知识的学习。物质的量这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化学计算的较深层次的学习,促进学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粒子的认识转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既给学生提供自主理解和学习的空间,又要在适时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提示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二)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三)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物质的量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物质的量”在课本中所占篇幅不多,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是高中化学的运算核心。只有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她们才能够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熟练运用。
本节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对化学其他知识的学习。物质的量这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化学计算的较深层次的学习,促进学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粒子的认识转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既给学生提供自主理解和学习的空间,又要在适时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提示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二)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三)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57 words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4min 【提问】
提问学生在提到量的时候联想到的关键词,检查学生对量的认识。通过学生表现设置后面课程引入的角度。
【导入】
通过南北方生活习惯的不同来引起学生其兴趣。联系先前提问的学生对量的认识来强调正确使用量和不同量对生活应用的重要性。 【回答、听讲】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程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3min 【情境深入】
在习惯、大小、数量上对比普通馒头和小馒头的区别与联系。
例子:普通馒头三个一笼;小馒头多个一包 【听讲】 学生做好从宏观到微观的思想准备
环节二:联系旧有知识,提出猜想
2min 【投影】
举例说明纳米级别的大小
例子:一纳米与乒乓球与地球比较
【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和数量对化学计量使用的影响。
例子: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 【思考】
联系旧有知识,想象 学生对原子尺寸有感性的认识,为提出物质的量做铺垫。
环节三:提出新概念
20min 结合先前提到的大小馒头的例子分别提出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结合化学史(阿伏伽德罗)解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来源。
【板书】
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写出公式
举例解释、应用公式
例子:
1、一定数量的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2、一定质量的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3、一定体积的水的物质的量 听讲、做练习 从理论认识到实际应用
10min 【拓展】
W=(C*M)/(1000*ρ)×100%
C=(1000·w·ρ)/M
布置矿泉水内钠含量的思考题 听讲、思考、完成思考题 拓展,检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三:总结所学
5min 【总结】
总结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听讲、回忆、课后完成书本上的练习题 巩固所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4min 【提问】
提问学生在提到量的时候联想到的关键词,检查学生对量的认识。通过学生表现设置后面课程引入的角度。
【导入】
通过南北方生活习惯的不同来引起学生其兴趣。联系先前提问的学生对量的认识来强调正确使用量和不同量对生活应用的重要性。 【回答、听讲】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程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3min 【情境深入】
在习惯、大小、数量上对比普通馒头和小馒头的区别与联系。
例子:普通馒头三个一笼;小馒头多个一包 【听讲】 学生做好从宏观到微观的思想准备
环节二:联系旧有知识,提出猜想
2min 【投影】
举例说明纳米级别的大小
例子:一纳米与乒乓球与地球比较
【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和数量对化学计量使用的影响。
例子: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 【思考】
联系旧有知识,想象 学生对原子尺寸有感性的认识,为提出物质的量做铺垫。
环节三:提出新概念
20min 结合先前提到的大小馒头的例子分别提出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结合化学史(阿伏伽德罗)解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来源。
【板书】
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写出公式
举例解释、应用公式
例子:
1、一定数量的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2、一定质量的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3、一定体积的水的物质的量 听讲、做练习 从理论认识到实际应用
10min 【拓展】
W=(C*M)/(1000*ρ)×100%
C=(1000·w·ρ)/M
布置矿泉水内钠含量的思考题 听讲、思考、完成思考题 拓展,检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三:总结所学
5min 【总结】
总结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听讲、回忆、课后完成书本上的练习题 巩固所学
102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