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门课程学习的期末感想、收获、反思

课程收获

课程收获

by 谭宇凌 20172421037 -
Number of replies: 1

昨天是这门课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小组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展示和编码的分析。由于我是负责编码分析这部分的展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有许多的收获。首先,以前写教学设计的时候,写完以后,不知道从哪里去分析还有哪部分的内容需要改进,无从下手。现在学了PCK编码分析以后,我觉得它像是一个标准,让我去发现教学设计不足的地方,从而进行完善与改进。其次,我在展示的时候,提到任务和活动还不够多,要设计更加多样的活动。对于这一点,罗师兄给出了质疑:一节课的活动和任务是否越多越好?之后我进行了一个思考,这个问题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回答。我认为师兄所指的可能只是单指学生的任务,这样的话,这种学生的任务和活动当然是要适中的。但是我们小组指的是师生一同完成的任务和活动。比如先前教学设计,关于催化氧化的现象分析,只是教师的solo,进行改进以后,学生自行讨论完还会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学生的自主建构与试错,效果会比教师直接传授正确答案来的更有意义。所以在这里对师兄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个小回应~

其次,我还想用三个度去形容教学设计,也是对我本学期学到的、感悟到的进行总结。第一,优秀的教学设计有“高度”。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乙醇的教学设计主题为例,倘若只局限于学生认识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缺失灵魂的。但是,我们如果能从身边的社会热点入手,以新冠疫情为载体,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正确地使用乙醇,并辩证地看待乙醇的使用,提升了他们社会参与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同时,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也要更加的灵活。比如,传统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能只是检查他们课本上的预习笔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我们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加的现代化,比如通过问卷星等软件收集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比以前更加的深入、更有效率。第二,优秀的教学设计有“深度”。PCK教学设计的流程,经过了层层分析,从教学内容、学情等方面入手,才能够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文献的重要性。与老教师相比,我们这些年轻的师范生更具优势的便是先进理论知识和文献检索能力。写教学设计如果只是凭空分析,它便如空壳一般。但是如果我们能基于证据去设计教学(也就是一直提到的证据意识),会让教学设计更具说服力,实施起来也会比凭空创造的教学更有效率。第三,优秀的教学设计有“温度”。以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可能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老师的角度出发。但是我的观念开始转变,我认为教学设计更需要聚焦于学生的发展角度,即以生为本。设计怎样的活动和任务,创设怎样的情境,如何进行高效地提问等等,都是一篇教学设计里面需要体现的。这些思考能让教学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生动的、有温度的。比如,以前在写教学目标时,可以发现都是写知识方面的东西。现在写教学目标时,更注重思维的发展了。可以发现,教学设计的目的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学生,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个诺贝尔奖的狭窄目标,而是致力于培养拥有化学思维方式,灵活变通能力,懂得用科学的理性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的能力,懂得用学习的逻辑去应对人世沧桑变化的综合性人才。

教学设计其实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育理念。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设计这门课就像是教师路上的一个小小起点。在这门课上,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不仅是知识上的,不仅是思维上的,更是未来发展上的,我很难用文字去表达出来,老师提到的东西都已经默默放在心里了。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真的很难,但是在这门课上观念开始一步步转换,尽管很难,但是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吾幸得之,师恩难忘。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像邓老师一样那么优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