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回想这整个学期,好像印刻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几个词语是“证据意识”“自洽性”“生成性”,现在看到什么结论性的文字,都想下意识问一句:是吗?怎么说?在哪里看到的?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我这个学期的变化,我又去翻了一下开学初写的同样是《化学反应速率》课题的教学设计,格式看上去是差不多的,但是内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面的分析部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到教学目标、评价目标、教学重难点,到后面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现在回想之前我写教学设计,都是按照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先想好我想怎么安排这节课,我觉得教学重难点应该是什么,然后设计完之后再按照自己个人的想法把前面的部分分析完,基本不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来写的;这节课则是教会了我真正的“生成性”教学设计,先不考虑课堂如何组织,先通过2333的分析,把课标、教材、学生学习情况通过书本、文献、实证性研究等的方式研究透彻,分析清楚,再以此来分析内容架构图,总结教学重难点,生成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评任务和目标,再细化教学过程,以这种形式真实地“吃透”学生需要的东西,再针对他们去做“教学设计”,而不是设计学生理解我们的课堂,这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吧。
上了一学期的课,有的时候还是会反思自己的不足,例如从2017年出新课标,实施课程改革开始,我们就在强调“素养为本”,然而不管是在职教师、师范生还是学生,我们还是会下意识地以可以量化,可以客观观察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来衡量教学效果,我们还需要更加地将“素养为本”落到实处,从前期的分析到教学思路的设计,都要时刻铭记“素养”二字,过程可能会困难,但是坚持总会有效果。
学了一个学期,希望这个学期学到的东西能够一直为我所用,也希望我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