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这门课的时候我就猜到是一门比较先进的理论学习。因为在我们年级,邓老师的名号说实话非常响亮。果不其然,这门课提出了很多我们极少接触的理论,还有我们很难听到的理念。老师常常说我们慢慢具有证据意识了,其实是老师的逻辑思维的理念输出。这门课我学到最多的其中一点就是证据推理。我们讲述观念的时候是需要证据的,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而其次就是量化处理。其实我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难量化,包括教学。以前在上教育学的课的时候我和林老师讨论过教育这个话题,林老师说教育可以量化,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我家里很多老师,也有奋斗到校长的,他们的理念也都是认为教育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认识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他就曾经说过教育量化的处理是能够深化教育改革的地基。在老师的这门PCK课程中,我看到了那位老校长所说的量化。我有多少个知识点输出,涉及的观念有多少个,我运用了哪几个证据进行设计,教材、课标的第几页第一句话对我的设计有指导性意义,哪一年的文献的第几页中的哪一段是我的证据基础······这些都是量化处理的结果,也包括了PCK联系对和路径整合部分也是量化处理的集大成部分。量化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量化处理的开端,我认为也不是不可以。而还有一点我比较深刻的就是逻辑思路和反思思维。很多人很难接受自己的错误,能够反思自己的更是少数,而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说实话,我真的不断在怀疑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又会想同组同伴的想法是否可行,不断进行设计和改进,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反思过程。马克思主义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一,我想自我的想法开始产生矛盾也是一种自身进步的开始。我觉得会反思的老师不一定是一个超级会讲课的老师,但一定是一个负责的优秀的老师,一个会反思自我的人不一定是圣人,但他有可能会把自己要求成君子。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学期的学期末了,说起来这门课的学习真的困难重重。感觉一开始的6-7个星期每天都在教学设计中度过,早上一醒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证据提取,下午午睡后又想我们的证据会不会不足,表达会不会有问题,晚上睡觉前又想是不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别的方面。每个星期也是以教学设计开始,以教学设计结束,确实因为我们没有真的实践过,所以真的很艰难,而且对于很对学生来说,我们真正开始接触师范技能的系统培训还是到了大二下学期甚至是大三上才开始。这给了我一个想法,我们学院有没有可能落实师范技能的不同阶段的培养设计。大一开始接触什么是教学,一边进行学科的深入学习,一边开始理解什么是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等;这就相当于是这门课可以设计的开端,初步认识教材,课标和相关文献,这是我认为接触教学这一概念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教学是很虚的概念,教育更加如是,如何理解教学,可以利用下位学习法,先学习教学涉及到的SMK和KoL的分析。而到了大概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就要学会辨别教学方法了,也就是CTO的部分,这是我认为最抽象的部分,所有理论都可以讲一讲,多有方法都可以套一套,那么什么教学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如何真实地运用策略进行设计,前提都是认识教学策略,甚至是在大学期间都应该学习的,需要不断深化理解。后来的话可以一点一点渗透不同的课程,涉及到不同的部分,到了大三下学期就可以用一个学期慢慢磨课,每一节课都可以获得老师的建议,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反思。
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是需要时间的,既然是新的一种概念,而且真的可行的话,我认为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说实话,我认为如果我以前学习过相关的内容,那么我会有更加多的想法,也许会做到比现在好很多,这样也不会有种一直在艰难中度过然后见到光明不久又继续艰难理解的错觉。教学是很深远的,“渗透”一词是我认为最应该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也是老师多次提及的事,在这个方面上,我十分赞同老师的看法和建议,因为我认为老师不会害我们。只是我想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将这种方式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我想不用问所有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要如何执行呢?这大概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的,在此之前,我们将理论知识打好基础我相信也是有好处的,只是我认为可以是循序渐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