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哲学研究(1)

教学哲学是研究教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的教学理论的总称,其基本研究领域有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教学认识论等。作为教学哲学研究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本体论领域的基本理论内容为核心展开教学与研究,兼及教学价值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并密切联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本发展动态与趋势。

教师: 张广君, 苏杭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直播“腾讯课堂”链接:https://ke.qq.com/webcourse/index.html?cid=1053285&term_id=101149310&lite=1&from=800021724

教师: 吴宏超

教育经济学研究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成本、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效益分析等基本理论,并使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能用一些数理分析方法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数量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此外,学生也能够了解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并掌握有效地分析和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和方法。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属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教育学专业的限选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认识教育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教育经济理论、基本教育经济知识和主要教育经济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熟练掌握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刻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了教育成本的类别和范围,以及教育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种种收益,并能对教育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教育投资的来源、比例和分配;能联系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实际,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可操作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教育经济学概述

第二讲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讲  教育与经济发展

第四讲  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教育劳动力市场与过度教育

第五讲  教育与收入分配

第六讲  多级政府理论与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第七讲  教育投资

第八讲  教育成本

第九讲  教育经济效率

第十讲  教育经济效益


直播“腾讯课堂”链接:https://ke.qq.com/webcourse/index.html?cid=1053285&term_id=101149310&lite=1&from=800021724

教师: 吴宏超

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课程为课程论学术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总体框架为课程开发的四大环节:课程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重点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三大理论基础,课程设计的五大环节。本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要看原文原著,实践要重视案例学习。希望通过本课程,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上都有全面而透彻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 冯生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主要范式和原理;树立科学精神,遵循研究伦理要求;合理设定研究目的;掌握文献分析的方法;学会提出研究问题,并根据研究问题,选择相应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掌握SPSS(PASW)数据分析软件,学习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技术;掌握解释数据的能力和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师: 郑福明

教学哲学研究(ii)

1、课程名称

教学哲学研究IIStudy of Teaching-learning PhilosophyⅡ)

2、开课信息   周五晚1800,第7-18

教育科学学院503

             教学讨论QQ群:前提;

                 课程教学信箱:jxl101@126.com


教师: 张广君

当代教育理论前沿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教育原理全日制博士生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博士生了解当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热点,掌握国内外的前沿教育理论,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教育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研究、解答我国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能达到在核心期刊的发表水平。

三、教材

上课教师自编讲义。

四、教学方法

课后研读、课堂作读书报告+讲授、讨论。课后同学们能通过微信等形式与授课教师和选课同学积极讨论问题。

五、读书报告的要求

(一)每位同学至少作两份读书读报告,每份读书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5000字。

(二)参考文献越经典越好、越多越好,研读性越强越好。

五、考核方法

非闭卷笔试。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参与度+读书报告)占40%,期末成绩(课程论文)占60%。


教师: 吴全华